科学与知识社会学:知识与社会译丛 [平装] 750601543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知识与社会译丛》以夹叙夹议的形式、简洁明快的笔调,通过概括叙述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的社会维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在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同时,也把作者基本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点体现了出来。读者不权可以从中获得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启发,而且能够"按图索骥",进一步开展自己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今天具有的、来源于先贤的科学知识,当时究竟是怎样从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炮制出来的?这样的“炮制”过程对科学知识产生了什么影响?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言 科学知识在所有现代社会中都占有中心性的地位。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社会学家一直不愿把这一知识成果作为系统研究的适宜的主题。直到20世纪肋年代,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学家才开始提出一系列相关的研究项目,探讨实证性的科学知识形成的社会过程。本书的目的是在于对科学知识的社会生产变成为社会研究的合法主题的学术背景做出说明。本书论述了阻碍社会学家发展全面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观念框架;分析了这一框架的不足和局限性;同时想说明,即使是最专门的科学知识,也能够把它恰当地理解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类活动的特定产物。 我感谢林聚任做了此书的翻译工作。我希望本书中译本会激发起读者的社会学思维,不但去思考科学家及其知识主张,而且也去思考自己的知识主张以及由社会学家,如我本人所提出的观点。 迈克尔·马尔凯 2000年7月于约克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迈克尔·马尔凯 译者:林聚任 等
目录
译者前言 中译本序言 第一章 科学的传统社会学观点 一 科学的经典观:迪尔凯姆和马克思 二 更近的变化:曼海姆和斯塔克 三 科学知识的标准观点 四 科学社会学 第二章 标准观点的修正 一 自然界一致性 二 事实与理论 三 科学中的观察 四 知识主张的评价 五 社会学意义 第三章 科学的文化解释 一 科学的社会修辞学 二 知识生产的动力学 三 文化资源的解释 第四章 科学与社会大环境 一 科学家对“外在”的文化资源的利用 二 处于在政治背景下的科学文化应用 三 简短总结和结语 索引 参考文献
序言
中译本序言 科学知识在所有现代社会中都占有中心性的地位。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社会学家一直不愿把这一知识成果作为系统研究的适宜的主题。直到20世纪肋年代,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学家才开始提出一系列相关的研究项目,探讨实证性的科学知识形成的社会过程。本书的目的是在于对科学知识的社会生产变成为社会研究的合法主题的学术背景做出说明。本书论述了阻碍社会学家发展全面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观念框架;分析了这一框架的不足和局限性;同时想说明,即使是最专门的科学知识,也能够把它恰当地理解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类活动的特定产物。 我感谢林聚任做了此书的翻译工作。我希望本书中译本会激发起读者的社会学思维,不但去思考科学家及其知识主张,而且也去思考自己的知识主张以及由社会学家,如我本人所提出的观点。 迈克尔·马尔凯 2000年7月于约克大学
文摘
大多数知识社会学家都采纳了舍夫勒所称的一定形式的“标准的科学观”。我这样说并不是指人们都赞成我下面试图介绍的这种标准观的每个方面。我只是想指出,尽管不同的分析者以不同的形式、通过强调不同的方面运用了这种标准观,但社会学家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是在这一假设框架下形成的。读者将会发现,下面段落所包含的要点,都已在上文的讨论中做了说明。 从标准观点来看,自然界被认为是真实的和客观的。其性质不会受观察者的偏好或目的的决定。然而这些性质可被或多或少地如实反映出来。科学是对发生在自然现象界的事物、过程和关系提出精确解释的学术活动。在这一意义上,科学知识是有效的,它以系统化形式揭示和归纳自然界的真实性质。正如伽利略所指出的:“自然科学的结论是真实的和必需的,而个人的评价与之无关。”(1953年,第63页)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但总存在着基本的不变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的经验规律可表现为普遍的和永恒的自然定律,定律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情况是永恒的和普遍的。无偏见的、超然的观察提供了建立这些定律的证据。科学知识的创造“始于清楚明确的证据,始于单纯的、无偏见的观察……而且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大量的自然定律”(梅达沃,1969年,第147页)。的确,观察性定律只不过是通过对可靠的事实证据的概括而得出的基本命题。科学知识的事实基础的有效性可以由高度的可信性来保证,因为科学具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如实验程序,通过这些标准町对经验性知识主张做出评价,也能保证经验现象得到精确的反映。因此被认可的科学知识,由于它已满足于这些非个人化的、适当性(adequacy)的专业标准,故区别于主观性因素,如个人成见、情感参与和自我利益,这些因素有时会歪曲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虽然科学知识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是经验性的,但是它也包含着高层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属于观察性定律,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采自观察或经受观察的验证。这些更抽象和更具思辨性的命题,通过解释所观察的规律、通过把分离的观察定律组合到统一的学术体系中,甚至有时通过揭示以前未知的现象,在科学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新观测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对那些抽象假设的直接证实,从而使它们最终有别于通常的观察定律(奥尼尔,1969年)。但是无须把理论定律没想为自然界实在的实际反映。所以,不必奇怪,跟有关“以太”的假设一样,当理论观点变得无用时,它们经常会被科学家放弃。 当我们考察现代科学总的发展历程时,发现有一个方面的特征最为突出,即新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领域不断产生和形成(普赖斯,1963年):在17世纪,整个自然界都处于“自然哲学”的研究视野内;一个人在其研究中能囊括所有可获得的知识。至19世纪末这已完全不可能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已变得既更加丰富,也更加详细复杂了(梅森,1962年);而且主要的科学学科已具体化为或多或少有明显区分的学术领域,每一领域又被分别确立为进行职业训练和获取本领域知识的更专门的学术中心。这一学术和社会分化过程一直持续至今;以至于现在每一学科都被进一步分成较小的的许多专业。每一专业又依次由很多专门研究领域组成,大多数专门研究领域所研究的现象是不为上一代人所知的。事实是,科学思想中一些最突出的进展如现存知识体系那样,并未反映出分化(库恩,1962年)。尽管如此,科学知识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得了发展,对那些早已存在的但未知的现象或尚未进行深度研究的现象做了分析和具体研究。 发现科学中典型的增长模式并不是革命性地推翻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而是发现并探索新的未知领域(霍尔顿,1973年,第12章)。在许多这样的领域中,存在着某种渐进的运动,依次经过三个清晰可辨却又重叠的阶段;那就是从起初的探索阶段,经过一致阶段到最后的衰微阶段(马尔凯,吉尔伯特和伍尔加,1975年)。虽然这一顺序决非是必然的(劳,1976年),但它是大多数领域的特征,由此而实际形成了共识和实证知识。 如果我们要想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被社会生产出来的,那么特别关注以形成科学中学术共识为取向的经常性活动的早期阶段是有益的。柯林斯借助于某种类推法阐明了这一点。 当我们分析知识的基础时,我们是在一充满了已建立起的知识客体的环境中做这件事的。打个比方,就像是认识论家在关注处在瓶(有效性)中的船(知识)的特征,然而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所有船只都位于胶水已干、绳索已断的瓶子中,在一个瓶中的——条船就是这一世界中的一个自然客体,而且因为无法反转这一过程,就不容易接受这条船曾经是一捆木材的事实。对知识基础的大多数看法就是根据这种观点被构建起来的(1975年,第205页)。 柯林斯进一步指出,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这一困境,因为我们能相当容易地分辨出那些研究同一问题的科学家,因而能在他们继续开展研究的同时,考察当代的科学发展。我现在想考察一些柯林斯的经验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最近的社会学研究工作,以弄明白有关对科学知识的社会生产的详细研究能揭示些什么。很明显,在这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有助于发展前一部分所提出的论点。 柯林斯最初研究的是关注于制造某种名为“TEA激光”的特殊类型激光的科学家们的社会网(1974年)。虽然在此之前已制造出多种多样的激光,以至于已形成了有关激光一般用来做什么的普遍性观念,但只是到最近这种特殊形式的激光才被运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看,这一社会网探索的是一个新的领域。1970年在文献中第一次报道了一种有效的“TEA”激光,随之很多群体也开始趋之若鹜地制造他们自己的产品。在开展研究的那段时间里,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败了。柯林斯所关注的就是在这些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他的重要发现是,即使是那些实际上已制造出可工作的激光的科学家们也不能完全公开所需要的知识。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们只是不情愿公开发表他们的技术知识。他们宁肯不传播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因为如果传播出去,就会削弱他们的竞争优势。但也有一些情况,一些可以运用激光的研究者似乎无法将他们的知识传播给他人。如一个科学家会帮助他人去建造一部双方看来与他自己已成功了的激光一模一样的机器,结果却令人不解地发现它无法工作。此外,没有一个群体只是基于正式发表了的资料而成功地制造出了可运行的激光。成功总是依赖于直接的个人联系。这些联系经常不得不被重复许多次,直到这一激光被确信可正常工作了为止(柯林斯和哈里森,1975年)。柯林斯认为,个人联系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直接互动,科学家们才能传播他们的研究工作所依赖的意会的和非正式的知识。 一般来说,知识社会学家特别关心外在社会因素对文化生产者这类特殊群体的成果的影响,例如,斯塔克(1958年)提出德国和英国哲学思想传统的剧烈分化这一事实主要是因社会一政治环境不同的结果。他也提出在18世纪初欧洲从古典艺术到浪漫艺术的转变是由于艺术,家社会地位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引起的,它本身又是更大的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这是文化成果和社会之间典型的联系,并已得到社会学家的认同。不但文化发展的速率和方向、而且它的内容也被认为直接依赖于外界的影响。然而,对科学来说,外界因素却被认为无足轻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受来自于科学研究共同体之外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因素影响(梅兰森,1964年;本-戴维,1971年)。但是大多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不愿承认这些外界因素能够影响科学思想的内容,即它的概念、实验成果和解释方式(扬,1973年;勒迈纳等人,1976年)。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现在已经清楚了。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客观解释。现代科学共同体被认为具有一种精神气质,此精神气质把对成果和有关知识接受的社会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客观知识的累积发展。根据这些假定,社会环境和科学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是不可想象的,除非在那些极少的例子中,如李森科,在那里外部干涉“歪曲”了科学家的成果(乔拉夫斯基,1970年)。因此,当社会学家试图理解科学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他们把其中心任务设定为论证哪种类型的社会最有利于“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制度化并最有可能支持一个自主的研究共同体。 这引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即民主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因为这类社会为搞学术的科学家所要求的无偏见地记录自然界的事实提供了自由,因为科学与民主具有一些共同的有用知识成果所依赖的价值(巴伯,1952年;默顿,1957年,第522页;希尔士,1961年;也见于波拉尼,1951年)。然而,隐藏在这条推理之后的假设如前面两章所述已受到了挑战。我们发现,人们喜欢把科学知识看做是一个因情形而定的文化产物,它不能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相分开。我们也发现,所谓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部分,而决不是科学知识创造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不再有任何理由认为科学最好在一个社会真空中创造,在这个社会真空中制度化的民主价值使无私利的研究者提出“关于自然界的一个正确的说明”。 上述对科学的传统观点的修订能够使我们重新考虑科学家们所认为的真正知识的内容是否存在着直接外在影响的可能性。现在这个问题在经验上还未解决,我们可求助于对科学思想发展的细致的研究,来分析一方面它在多大程度上受非科学家的行为和文化成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非科学的环境下),受科学家们自身的行为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不再要求否认这些难以控制的与科学的认知和社会特征相矛盾的可能性。而且,尽管社会学家还未探讨这些可能性,但一些科学社会史家已经开始进行探讨(麦克劳德,1977年)。因此,在下一节,我将考察一些科学社会史的新近成果。我将不去讨论所有方面的对科学的外在影响,相反地,为了与前面几章所提出的观点建立清晰的联系,我将把精力集中在与科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分析上。
ISBN7506015439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迈克尔·马尔凯
尺寸0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