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1辑)》包括:贺《古典文献学术论丛》创刊;学术史与学术方法研究;试论卞孝萱的资料工作;《唐会要校证》前言;理学之维:邵雍的诗学观念;清代辑佚凡例考——辑本的体例;从“互文”到“互文性”——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之演进考查;海外汉学研究;李白流夜郎传承考——兼论李白“诗迹”扩散的原因等等。
编辑推荐
《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1辑)》: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科主办。 目录
前记
贺《古典文献学术论丛》创刊
学术史与学术方法研究
试论卞孝萱的资料工作
《唐会要校证》前言
理学之维:邵雍的诗学观念
清代辑佚凡例考
——辑本的体例
从“互文”到“互文性”
——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之演进考查
海外汉学研究
李白流夜郎传承考
——兼论李白“诗迹”扩散的原因
古典文献学研究
《日知录》“楼烦”条考辨
《汉皋诗话》订补:
“泮宫”考辨
朱子儋藏书考
《论语注疏》邢疏误例考订
上博《缁衣》“於矮羲之”字句新解
《宋史·艺文志》集部宋人佚著考五则
文献学术札记
王弼《老子注》首章首句注译商榷
——兼驳今人对此句的误读
《四库全书总目》唐集提要漫谈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提要比较
《汉语大词典》书证溯源举隅
《万历野获编》书证《汉语大词典》例文之后出(一)
重读被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误读的诗歌
古籍版本研究
《爱日精庐藏书志》编撰过程与版本考
论《青山集》的版本与卷次
文学与文学文献研究
谢灵运与玄言诗大盛
李白乐府的戏剧美学特征
谁是“绝情人”?
——论《莺莺传》张生弃崔莺莺的误解
岑参两次出塞诗歌比较小
“皮陆唱和”的时间问题检讨
试论李之仪与黄庭坚的交游
“上饶二泉”隐逸思想之异同
论曹溶与朱彝尊的交往及其对朱彝尊的影响
选本视野下的阳湖文派
——以《七家文钞》《国朝文录》《续古文辞类纂》为中心
论倪鸿的诗学思想
方文与孙枝蔚交游考述
安徽文献研究
朱筠与安徽
谱牒研究
吴孟复先生学术简谱
田婴田文行实辑略
书评
资料详赡体例周备
——读《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
人类学视野下的《诗经》研究力作
——《(诗经)文化人类学》读后
了解日本汉诗的钥匙
——读李寅生《日本汉诗精品赏析》
明遗民词作研究的一部新作
——读曹秀兰《曹溶词研究》
妙笔漫点绘形传神
——《文彦博评传》读后
稿约 序言
吴孟复曾云:“一代典章,千秋文化,往往有足资研究者,即使传闻或异,亦有助于比较参考。”(《(明太祖集)序》)这句话将典章之作为“千秋文化”的巨大作用一语道破。典章者何?即古典文献也。中国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它对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千百年来,古典文献以一种相对集中而凝固的方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以传钞、印刷、整理、诵读、研究等方式,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有鉴于此,古代学术一直把文献整理与研究当做研究的重镇,汉代一大批学者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解决了古代典籍中许多纷争歧异的问题。此后,历代学者多有高举汉代朴学大旗者,经由宋元至清,运用朴学方法从事文献之整理与研究的风习已经蔚为大观,不但出现了一大批文献学大师,而且诸多文献典籍得到了较为妥善的整理。
受前代学者朴实学风的影响,我校文学院自创建时起便将古典文献研究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重点来对待,这是充分考虑到这门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资源背景的特点的。文化背景方面,前辈学者吴孟复先生“学综汉宋,文擅韵散,会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于一途,融目录、版本、校勘、训诂为一体,合阅读、整理、研究、教学为一事”(纪健生语,见《吴孟复先生学术传略》)。在吴老的感染下,一代又一代学人秉承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从文献学人手,多方拓宽研究领域,各位同仁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不菲成绩,古典文献学被评为首批省重点学科。资源背景上,安徽是“文献大省”,其中藏于省、各地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大连图书馆等处的安徽文学文献尤其丰富。本学科侧重对这批文献进行整理、考释与研究,并特别注意20世纪以来考古学发现资料中文学史料的汇集整理与研究,如阜阳汉简、淮北汉画像石等。另外,20世纪安徽文学名家辈出,且多有像胡适、朱光潜、张恨水、金克木、吴组缃、苏雪林、吕荧、宗白华这样的大家。 文摘
这首深具鲜明伦理化倾向的诗首先是彰显了以韵语记事的诗史。身居史学发达的洛阳,邵雍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都表现了鲜明的历史意识。当时是诗与史合一,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合流的时代,像司马光、欧阳修和宋祁等都集诗人、散文家和历史撰写者于一身,他们在修撰史籍时往往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在记事中注入浓重的文学意味,使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与《新唐书》都成为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邵雍对此并不欣赏,他认为记事的史笔长于炫耀文采,容易造成为增强文章艺术性而损害历史真实的结果。诗歌作为反映历史的一种载体同样有优秀的记事功能,能直探历史的真实面目。接着,邵雍发挥《诗大序》中的诗教观②,宣扬诗歌政教合一、辅时及物以及酬应赠答的各种功能。在理学家中,对诗歌价值功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这是邵雍写出“三千有余首”诗歌的动力因素之一。
诗画相通是北宋文人的通识。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③邵雍的“诗画”概念是原创性的,他不是苏轼诗中说的诗与画,而是指含有绘画质素的描绘了万物情状的诗。《诗画吟》并不强调诗画的一致性或差异性,而是以绘画为参照系,凸显诗歌充分的艺术表现力,诗云:
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
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诗者人之志,言者心之声。志因言以发,声因律而成。多识于鸟兽,岂止毛与翎。多识于草木,岂止枝与茎。不有《风》《雅》《颂》,何由知功名。不有赋比兴,何由知废兴。观朝廷盛事,壮社稷威灵。有汤武缔构,无幽厉欹倾。知得之艰难,肯失之骄矜。去巨蠹奸邪,,进不世贤能。择阴阳粹美,索天地精英。籍江山清润,揭日月光荣。收之为民极,著之为国经。播之于金石,奏之于大庭。感之以人心,告之以神明。人神之胥悦,此所调和羹。既有虞舜歌,岂无皋陶赓。既有仲尼删,岂无季札听。必欲乐天下,舍诗安足凭?得吾之绪余,自可致升平。
ISBN | 9787546115986 |
---|---|
出版社 |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 |
作者 | 王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