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分为十二时段,每个时段各自成章,彼此衔接。第一章自1909年9月至1912年8月,记述清末在西学东渐、图新求变背景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初创成立的经过。第二章自1912年8月至1931年6月,记述建馆初期的京师图书馆两易馆名、三迁馆舍,在动荡的环境中艰苦创业的历程。第三章自1931年6月至1937年6月,记述时名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兴建文津街馆舍后全面发展的概况。第四章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记述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播迁、战时服务的史迹。第五章自1945年8月至1949年1月,记述国立北平图书馆光复回迁后维持办馆的情况。第六章自1949年1月至1958年7月,记述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图书馆后,改名北京图书馆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新生的基本情况。第七章自1958年7月至1960年11月,记述下放北京市领导期间北京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概况。第八章自1960年12月至1966年5月,记述回归文化部领导后北京图书馆全面发展的情况。第九章自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记述“文革”期间北京图书馆事业遭受挫折,排除干扰,坚持基本业务的情况。第十章自1976年10月至1987年10月,记述“文革”后北京图书馆拨乱反正,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图书馆工作,恢复事业发展的经过。第十一章自1987年10月至2003年12月,记述迁入白石桥新馆的北京图书馆,更名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管理机制改革,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事迹。第十二章自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记述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建设白石桥二期馆舍和国家数字图书馆,跻身世界先进图书馆的情况。第十三章,是总结百年,提取精神,弘扬国图优良传统。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顺情应势京馆诞生
第一节国内外环境与背景
一、晚清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初步认识
二、现代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三、各地学会、学堂的图书馆运动及省立图书馆的出现
第二节各方奏设京师图书馆
第三节京师图书馆筹备开馆
一、馆址的选定
二、多方征集图书
三、组建管理队伍
四、制定章程制度
五、尽力争取经费
第二章力克时艰事业初创
……
第三章全面发展应对时局
第四章八年抗战馆务播迁
第五章北平光复馆务回迁
第六章北平解放京馆新生
第七章隶属变更事业赓续
第八章调整巩固稳步发展
第九章“文革”十年艰难前进
第十章拨乱反正恢复发展
第十一章新馆落成快速发展
第十二章制定发展战略建设二期馆会
第十三章百年传承国图精神
附录 文摘
第一章 顺情应势 京馆诞生
第一节 国内外环境与背景
京师图书馆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更新观念、开化风气的结果。
一、晚清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初步认识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惊醒了一些有识之士。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为标志,朝野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壮大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的改革浪潮。一些朝廷重臣、民间学者纷纷走出国门,考察了解西方的发展形势。其中,西方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西方各国公共图书馆,相比于他们的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起步要晚、发展也较缓慢,但即使如此,其水平也远远地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比如英国在185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到1900年,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达到360所。美国到1850年前后,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等州都先后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认可州内各市镇建立的公共图书馆。而1854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正式对外开放,则标志着公共图书馆在美国大都邑的出现。德国于1850年在柏林建立了4所公共图书馆,后来陆续在各地建立了类似的市立公共图书馆。法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到1908年时,仅巴黎就有80所通俗图书馆。欧美国家这些勃勃向上的文化气象,自然会引起图新求强的中国人注意。
ISBN | 9787501340705 |
---|---|
出版社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作者 | 李致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