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 [精装] 7030293193,97870302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收录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于1981-1991年编辑、印刷的《文物保护技术》辑刊中的论文83篇,内容涵盖古建筑保护研究.壁画保护研究,纸质、丝织品类文物保护研究,金属文物保护研究,石质、玻璃类文物保护研究,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研究、综合类文物保护研究等成果。《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可供文物保护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古建筑保护研究 关于古建筑修缮中的几个问题 晋泉对圣母殿木构架变形的影响和泉水流量下降原因的初步分析 南禅寺大殿修缮工程技术报告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建筑构造与修缮 义县奉国寺无量殿实测图说 占建筑木构件的化学加固 雅安高颐阚倾斜裂隙维修加固工作的研究 壁画保护研究 在壁画、彩塑保护和修复技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壁画、彩塑保护和修复技术讨论会的总结 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研究 莫高窟壁画保护有关问题 莫高窟壁画修复初探 永乐宫壁画的加固与保护 河北古墓壁画和塔基地宫壁画的保护 云南丽江大宝积官壁画的揭取和重装复原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画的黏布揭取 北票莲花山辽墓壁画的揭取 宁夏同原北周墓葬画保护工作小结 宦兴太平天国壁画的保护工作 从一次工作失误看壁画表面加同材料的性能 纸质、丝织品类文物保护研究 环氧乙烷气体杀虫杀菌试验在毛主席藏书保护上的应用 被焚烧过的古代纺织品的保护 试谈装裱旧画中的揭旧、全色、配料问题 谈谈装裱旧绢本书画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装裱记略 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帛画的揭裱 让文物瑰宝再现生命——修复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残经画幅的体会 谈谈我们在装裱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装裱旧画点滴谈 关于书画装裱传统技术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对于装裱技术的粗浅认识 对装裱字面技法的几点粗浅看法 修裱古代书画的管理制度与修旧画芯的几点体会 苏州m土的手抄本《开元寺志》的保护与修复 揭开明墓出土成化说唱本试验简报 漫谈书籍修复与书画装裱 纸绢画的收藏与保养 金属文物保护研究 腐蚀青铜器的保护 出土薄胎青铜器去土新技术 探讨新都县马家公社战围墓出土青铜器不锈之谜 青铜时代铜的开采和冶炼 腐蚀青铜器加热去锈保护的探索 传统的“鎏金”丁艺 石质、玻璃类文物保护研究 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中应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云冈石窟加固工程中环氧树脂应用的改进 麦积山石窟喷锚加固技术介绍 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 龙门石窟中的水 提高古砖耐磨和抗冻性能的试验报告 平阳府君阙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处理后的观察报告 水在云冈石窟中的危害及防治 我国石窟保护中的几个问题 古代玻璃及其保护 陕西西周原始玻璃的鉴定与研究 矿物标本的自然损害及其防护 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研究 出土饱水的漆、竹、木器的保护技术——“醇醚法”的改进措施 出土竹器的保护和脱水动力学 浅谈漆木器在脱水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因素 关于出土饱水漆竹木器的保养保护 谈谈出土饱水漆木器的脱水研究 对九件汉代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实验报告——“硅胶静态吸附漆器脱水法”简介 电热真空干燥法脱水处理西汉饱水木器的试验报告 出土饱水古代竹木器的保护实验——醇醚连浸法的探讨 用聚乙二醇来控制木质文物尺寸的变化 阜阳汉墓竹简的剥离与清川汉墓木牍的脱水保护 银雀山竹简脱水保护试验报告 出土饱水古木件干缩性探讨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制 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 修复古代漆器的点滴体会 漆木器脱水处理的新方法及其工艺的探索——关于高压降压膨胀法的实验报告 综合类文物保护研究 文物的防潮与降湿 博物馆的气候 博物馆库房温湿度的控制与文物保存的关系 书画的保管环境 黄蘖杀虫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试验 介绍一种在夏季诱捕蠹鱼的简易方法 西南地区的民族文物及其保护 云南省博物馆民族文物的保护、保养工作 浅论唐卡的保护 西藏文物保存研究 西藏的鎏金技术 博物馆的虫害及其防治 后记
序言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初创时期,为了总结以往中国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方面的经验,为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基础,曾组织一系列专题讨论会。讨论会既发掘、整理、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又反映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社会上最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动了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广大文物保护科技1:作者的好评。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广大会员的要求,由当时的秘书长蔡学昌同志支持,由我协助,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处编辑出版了《文物保护技术》辑刊,共6辑。辑刊的出版在广大会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基本上成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启蒙读物和工具性质的参考书,也为培养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直到今天,还是不断有人想索要这套辑刊。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至今,快30年了,中国的文物保护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相应的文物保护科技事业,不管在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上,还是在设备、技术、材料上都有重大突破。原有的《文物保护技术》辑刊中的不少内容已经显得陈旧甚至落后了。我们曾想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订,引进最新的文物科技成果,重新编辑,整理出版,但是真正着手进行修订,难度实在太大了,也极难把握其分寸。首先,《文物保护技术》辑刊是当时条件下的产物,代表了当时的理念和方法。其次,现在虽然有更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介入,但是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基本技术路线和基本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将《文物保护技术》6辑整理成书,对原有内容除了更正当时印刷、出版中的错误以外,仅做形式上的调整,重新编排、正式出版,作为文献资料贡献给大家。
后记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至今近30年。其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一直牢牢遵照为“全国文物科技工作者服务”这一宗旨,在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书刊编辑和咨询服务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了许多工作,努力实现“把协会建成文物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一目标。 在创立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召开了诸如“漆木器保护研讨会”、“青铜器腐蚀、防护和修复研讨会”、“民族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书画装裱技术座谈会”和“石窟保护技术座谈会”等专题研讨会,对以往的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大大促进了全国相关领域文物保护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会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处整理、印刷了6本《文物保护技术》辑刊,提供给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这6本辑刊一度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入门必读和常用的工具书。其中,某些内容就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仍不显落伍。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6本辑刊属于内部交流材料,只印刷了有限的数量,并未正式出版,因此存量很少,至今还有不少文物保护工作者索要,却无法满足。 值此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决定将这6本辑刊的主要内容重新编排,正式出版。除了想给大家留做可供参考的资料以外,希望本书能成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成立30年来所做点滴工作的小小铭记。出于对论文的尊重和编辑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我们在重新出版的过程中,只对原版中的明显笔误进行修改,并对论文重新按照文物质地的区别进行排序,并未对论文主体内容进行任何修改。需要说明的是,论文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水平,在今天看来有些落伍,并且有些内容与现在的理解相左。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本书,吸收并发展其中符合时宜的“精华”。 在此,特别感谢成都华通博物馆对出版经费的资助,并向所有为本书尤其是原版辑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付出努力和提供帮助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文摘
插图: 另一种情况是全部恢复原状。例如,新中国成立前,山西五台山唐代南禅寺大殿在修缮时将檐椽锯短,门窗前加砌砖券,瓦件也是七拼八凑,加之受1966年邢台地震的影响,已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在1973~1976年的修缮工程中,根据发掘资料恢复了台明,加长了檐椽,门窗也恢复了原状.对于本身保留资料小足的瓦兽件,依照唐代瓦件的式样进行了设计,这一部分只能说它具有唐代风格,并不能肯定就是南禅寺大殿原来的建筑时的式样。它的科学性可能稍差,但它的参观效果较好,外观给人以明显的唐代风格,内(梁架)外(瓦顶装修)时代特征一致。 以上两个实例,使我们认识到在“恢复原状”的原则下,至少可以有以上两种小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在主体上恢复原状,其他附属构件仍按现状,这是目前阶段应该赞成的办法,既保持了高度的科学性,又比较节约经费;另一种是比较全面地恢复原状。认真地说,我们过去所做的还不能完全达到最理想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资料不足,如上述南禅寺大殿的瓦件,它的板瓦尺寸是依照现存瓦件中最古的一种而定的,鸱尾的式样是经过我们对历代脊饰变迁规律的研究之后,设计出来的,一般是比较科学的,但它仍不能保证这就是南禅寺大殿原来的式样,因为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南禅寺初建时的图样。如果一定要坚持和原建时完全一致,可能就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或是永远不易解决的问题。1973年古建筑专家们在审查南禅寺大殿复原方案时,考虑到这些具体困难和南禅寺这一特定的条件(全国已知保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物),各位专家对此项复原方案才未提出异议。个人认为此种办法,在目前阶段还不能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除了经济条件以外,我认为最主要是我们的科研水平还不高,资料不足,必需的检测设备尤为缺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假如不受经济制约的话,允许我们把全国现存的几十座宋代术构建筑物的瓦顶,都恢复成宋代原建时的式样,以现有的资料,一定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时代更早的,困难就更多一些。 其次谈一谈对于“保存现状”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现状就是现存破烂的状况,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现状应该是指一座建筑物的健康面貌。仅就木结构建筑来看,它的形态是由木骨架支撑而成,再附以各种维护结构共同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它必须符合一定的力学原理,才能达到坚同、稳定、安全能为人们所用。如果有某一部分残毁发生力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局部或整体安全时,就必须加以修缮才能维修它本身的安全。那种残毁的面貌是不能保持长久的,它是违反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要保存的现状是要能够保持长久的,有安全感的健康面貌。 工作中按保存现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时,现在是什么时代的结构,就按什么时代的样子修缮,不改变现存时代的结构和构件。在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大多数属于此种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是个别部位或个别构件,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材料、经费又有可能的情况下,在“保存现状”的T程中,也可以局部恢复原状。
ISBN7030293193,97870302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