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是国内第一本论述汉语韵律框架整合效应的研究性著作,在汉语研究中具有开拓性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主要读者为在读的语言学类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各高校从事语言教学研究的教师群体。
编辑推荐
《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吴为善,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概念整合与意义创新
第一节 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
一、概念整合的理论创建
二、概念特征与整合要素
三、心理空间与整合框架
第二节 概念整合与意义建构
一、词语整合的普遍性
二、意义建构的规约性
第三节 词语整合的内在动因
一、词语整合的构成方式
二、词语整合的层级分布
第二章 节律特征与韵律框架
第一节 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
一、音步长度的确认及其类型
二、音步组合的松紧及其规律
三、律动要素的选择及其位置
第二节 韵律单位与层级序列
一、汉语韵律的层级系统
二、韵律单位的特征差异
第三节 汉语的基本韵律框架
一、基本韵律框架的整合类型
二、词语整合效应的考察范围
第三章 双音化与认知范畴层次
第一节 语音简化与词语双音化
一、词汇双音化的倾向
二、词汇双音化的动因
第二节 双音化与汉语语法化
一、双音化后果之一:融合
二、双音化后果之二:分化
三、融合与分化的并行发展
第三节 单双音节与范畴化层次
一、自然语言的概念层级
二、范畴层次与韵律形式
三、词语组配的优选规则
第四章 1+1的黏合与词化效应
第一节 两字组的属性与韵律词的界定
一、两字组的构式同一性
二、汉语韵律词的界定
三、确认韵律词的意义
第二节 VN述宾式(1+1)的整合度分析
一、鉴别依据与考察范围
二、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
三、考察结论
第三节 VV动结式(1+1)的整合度分析
一、鉴别依据与考察范围
二、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
三、考察结论
第五章 轻重音模式与辨义效应
第一节 汉语节律的后重原则
一、节律要素选择与定位
二、诗词格律的后重原则
第二节 汉语两字组的重音模式
一、音位学定位:二元对立
二、正常重音模式:中重型
三、变异重音模式:重轻型
第三节 重轻型两字组的辨义功能
一、整合效应之一:语义分化
二、整合效应之二:功能转化
第六章 1+22+1与互补效应
第一节 1+2与2+1的韵律句法对立
一、三音节音段的组合规律
二、三音节现象的句法解释
第二节 2+1的整合及其复合化趋势
一、“V双+N单”的整合效应
二、2+1框架的复合化趋势
第三节 1+2的整合及其熟语化倾向
一、“V单+N双”的整合效应
二、“有+N双”的个案分析
第七章 词缀的成型与派生效应
第一节 实词虚化与词缀成型
一、前缀成型的实例分析
二、后缀成型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派生形式的整合效应
一、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
二、功能弱化的认知解释
第三节 后置派生标记的发展
一、后置派生标记的优势
二、后置派生标记的特征
第八章 2+2的惯性与意合效应
第一节 双音词整合的惯性及其理据
一、四字构式的优选性
二、2+2框架的强制性
第二节 黏合定中整合与认知模式
一、分析依据和鉴别标准
二、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
三、考察结论
第三节 述宾换序整合与功能转化
一、黏合定中结构NV的来源
二、NV与VN的功能差异
三、考察结论
第九章 类固定短语与习语化效应
第一节 类固定短语的构式语模
一、类固定短语的研究概述
二、类固定短语的框架标记
三、类固定短语的概念整合
第二节 “没X没Y”构式解析
一、“没X没Y”构式的整合度分析
二、考察结论
第三节 “X前X后”构式解析
一、“X前X后”构式的整合度分析
二、考察结论
参考文献
课题组成果
主要工具书
后记 序言
《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这本书是省部级科研课题的成果,也算是命题作文,写完了才想到该写个“序”,所以这放在最前面的内容却是最后写的。我想写书的大概都如此,只有写完了心里才明白该如何“开宗明义”。
词语整合产生创新意义,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也是人类的“本能”。记得2009年夏天在香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报告的论文题目就是“黏合定中结构N双+N双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里面提到“爱情漩涡、皮包公司”之类的整合实例。会后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沈家煊老师与笔者沟通,表示同意我的观点,并给我说起一个网络新名词“心灵鸡汤”,就是典型的概念整合实例。当时我还没有听说这个新词语,但是第一次听到立刻就心领神会。我想,“心灵”通常转指“精神”(如“心灵美”),而“鸡汤”营养丰富,可以转指“滋补品”;两者一整合,就能表示“精神慰藉”、“精神激励”之类的新意义。后来到网上一查,才知道《心灵鸡汤》是一本书的书名,分为21个章节,共有211个小故事,内容和主题这属于一类的。比如其中一个小故事是说一个女孩得了肿瘤,手术后康复了,可一头美丽的金发也掉了。于是她妈妈为她买了顶可爱的帽子,第二天上学去了。但到了教室门口,她迟迟没有进去,只见全班同学个个都戴着帽子。原来班主任老师在前一天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便对班里的同学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学习关于帽子的知识,所以请大家戴上自己最喜欢的帽子来。”这个故事确实很感人,小姑娘的帽子里装满了妈妈的爱,而同学们的帽子里盛满了无尽的友情和爱的鼓励。对小女孩来说,这就是一份极佳的“心灵鸡汤”。
20世纪末,随着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Fauconnier Gilles和Mark Turner等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整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对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中“分析”的一种反思,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体现。所谓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指的是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成分的整合效应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整合的“框架”,“框架”是综合性的,比如各类句式是一种结构框架,论元结构是一种语义框架,节律模式是一种韵律框架;另一个是输入的“元素”,即参与整合的语言成分,包括各类语素、词、短语。在“框架”的作用下“元素”产生整合效应,浮现新的意义(emergent meaning)。“框架”和“元素”是一种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具有句法、语义、韵律特征的框架的“规定性”,能激活输入元素的某些潜在的“语义因子”,两者互动产生整合效应,形成创新意义。这就好比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时间)能使鸡蛋孵出小鸡,却无法使石头产生同样的效应。 后记
《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作为专著,是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汉语韵律是笔者多年来的研究领域,本课题是在笔者及学界同仁关于汉语韵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概念整合理论,探索汉语韵律框架效应对词语整合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整合”。这项研究成果只能说是初具规模,是一种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有待于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课题的研究,除了笔者的辛勤耕耘,还要归功于整个团队的努力。这得益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学术研究传统,学院历来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注重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尤其提倡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事实证明这样做好处多多。对研究生来说,能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提升学术素养,顺利完成学业;对导师来说,能通过组织、指导研究生群体的参与,有效地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时效性。语言研究方面的课题,往往是一个“工程”,需要大量的资料积累,需要有效的群体合力效应。本课题得以顺利完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方式,而笔者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又使这种理念和方式得以实施,而且效果显著。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博士生石慧敏、吴怀成,硕士生张颂、陈颖、邱薇、裴培、李军征、骆林娜、王子艺、张丽燕,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学林出版社的吴耀根先生,他思路敏捷、处事干练、乐于助人,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才使这本专著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深表谢意。 文摘
插图:
规则1:同一层次范畴组合的优选性。同一层次范畴组合的优选性,指处在同一认知范畴层次上的动词和名词的组合属于最佳选择。如“种植树木、种树、抢种松树”、“购买房屋、买房、代买旧房”。语言中两个语言单位的结合体是否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正确的表意单位,人们通常都能通过语感来判断它。如果该结合体在人们的心理上构成了,一个“完形”,人们就会感觉这种搭配合乎语感。而判断“完形”的依据就是认知上的“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即认知范畴层次上的“相邻”和“相似”。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在进行述宾组配时,一般倾向于把认知范畴层次上相匹配的动词和名词搭配在一起。就多数情况来看,“V单+N单”的搭配是基本层次范畴之间的搭配(种树、买房)。“V双+N双”是非基本层次范畴之间的搭配,其中并列式双音词处于上位层次,是“通指+通指”的搭配(种植树木、购买房屋);偏正式双音词处于下位层次,是“特指+特指”的搭配(抢种松树、代买旧房)。
规则2:基本层次范畴下向组合的合理性。基本层次范畴下向组合的合理性,指基本层次范畴的动词与相邻下位层次范畴的名词组合具有合理性,如“种松树”、“买旧房”。这里反映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按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的推理,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最具原型性,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这对动词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对名词来说就值得斟酌。笔者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大量涌现,客观事物区别性特征需要通过增加信息来识别,人们对常见事物认知范畴的把握在向下位层次延伸。换句话说,名词基本范畴层次的认知重心在下移。比如“树/松树、柳树、桃树”,“菜/青菜、菠菜、白菜”,“船/渔船、游船、客船”,“枪/手枪、猎枪、气枪”,等等。这些下位层次的概念已经相当于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它们更具典型性特征,在句法表现上也如此,因此名词范畴的典型性序列表现为“下位层次偏正双音名词基本层次单音名词”。因此,在现代汉语基本认知范畴层次上,动词和名词的表现不平衡,名词概念的基本范畴的认知层次有下移趋势,而动词滞后。这是导致动词与相临下位层次名词的组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的内在动因。至于“种麦一种麦子、买房一买房子”,“种稻一种水稻、买米一买大米”都能说,与上述优选规则并不矛盾,因为“麦子、房子”与“水稻、大米”虽然是双音节形式,但还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这是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派生法或添加无意义语素)的结果。
ISBN | 9787548601098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 吴为善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