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小学篇 [平装] 97875656024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小学篇》内容简介: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放学校的课程学习,通过多种资源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学习与课程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拥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励学生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形态的关系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真正的教育合力,构建起了一种新型的、高度整合的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赢格局,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丰富多样课程的开发,也成为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教师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技能,成为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编辑推荐
《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小学篇》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触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走进中国科技馆 京味儿文化研究之北京的胡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 关于本土植物绿化屋顶实践活动的学生报告 来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学生的报告 记孔庙中的“十三经刻石” 自来水与我们的生活 邮票与我们的生活——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实践体验活动 走进孔庙考察古树 寻访古人类文化的遗迹——走进“王府井古人类文化博物馆”学生研究成果报告 走进智化寺 走进中国科技馆体验科学奥秘 走近传统手工艺面塑——面塑配方的研究 “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 我与专家手拉手 “西苑小导游”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报告 触摸青铜感受历史激发情感 走进西周碰触历史感悟文化 寻找校园里的噪音 2009年铜陵天文观测 探寻古城文化的影子——走进北京孔庙与国子监 走进电影博物馆探秘光影艺术 中国农业博物馆实践体验活动 生命之源——种子——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科学观察研究 水能与古代农业生产——寻访中国农业博物馆 感受健康饮食文化——社会大课堂学生活动报告 结合实践学习拓展视野提高能力——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 利用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资源提升科学课学习效益 农博归来话养生——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 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社会大课堂实验报告 种子一生的研究——植物生长观察日记 种子一生的研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研究 月相变化观测报告 不能忘记的历史——八里桥之战 学校周围环境 学生假期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古代农业工具演变的研究报告 学生日常消费调查报告 后记
后记
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放学校的课程学习,通过多种资源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学习与课程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拥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励学生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形态的关系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真正的教育合力,构建起了一种新型的、高度整合的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赢格局,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丰富多样课程的开发,也成为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教师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技能,成为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在社会大课程资源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和成果。通过几年来开展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小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能力也逐渐增强,社会大课堂对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日益显著。我们依托大课堂实验校和部分中小学学科教员开展了《来自社会大课堂学生的报告》的收集工作,整理了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走进大课堂,开展实践学习的部分成果。从学生参与实践、开展研究的角度审视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 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关乎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关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长效工程,我们收录的仅是中小学生借助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实践学习取得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希望能够对更多的中小学校利用大课堂资源、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借鉴。
文摘
插图: 第六阶段: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小导游日记、个人博客、座谈、总结、展览、编辑“西苑小导游”手抄报集、活动现场展示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建立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第一阶段以理论课为主,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提供必需的先备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二阶段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利用社区、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研究资料的渠道和方法。具备了上述条件,学生就可以分小队选定园内各景点,实地采访、调查、拍摄。第四阶段旨在通过系统的训练实践提供必需的先备条件。为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整个实践活动分阶段通过“西苑小导游”日记、博客、座谈、总结、展览、编辑手抄报集等活动进行交流学习。 (三)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选择(师生共同选题) “西苑小导游”是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师提供颐和园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分组,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社区资源,通过研究型的协作学习,从生活环境出发,鼓励学生自学,强调学习、实践的过程和参与度。 整个活动过程中,研究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志愿服务,教师的角色不是主导者,而是辅导者。通过颐和园和圆明园建筑、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从点到线及面的学习中国古文化历史知识。 (四)学生分组、个体研究情况 “西苑小导游”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构成一个系统化的主题式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一项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社会大课堂教育课程,其过程与评价都严格置于整个小导游活动的设计当中。 实践活动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60%)与总结性评价(40 %)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性评价主要对学生最终的实践成果进行评核。整个评价形式,从活动开始为学生建立成长资料,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及时记录,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各个细项内容的评量提供确切科学的资料,减少评量过程的主观性。 西苑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体,利用课堂教学多媒体网络环境介绍颐和园建筑、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知识和小导游服务礼仪内容,为实践活动做准备。
ISBN9787565602443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