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基于陈翰笙无锡调查的研究(第5辑)》内容简介: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
编辑推荐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基于陈翰笙无锡调查的研究(第5辑)》是博士文丛之一。 作者简介
汪效驷,安徽桐城人。199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民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参与中组部重点课题项目。参与著述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陈翰笙的无锡调查和选题的缘起
一、陈翰笙和无锡调查始末
二、无锡调查在我国社会科学史上的地位
三、无锡调查与中国近代区域乡村史研究
第二节 范式、理论、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对中国近代乡村史解释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二、以无锡调查为线索的乡村社会史体系的构建
三、方法论: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寻找支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本书思路
一、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近代无锡地方史研究概述
三、“陈翰笙及其农村调查”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和相关说明
第一章 经济和地权:
从无锡调查的重点透视社会转型的基础
第一节 近代无锡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蜕变
一、无锡传统农业的悠久历史及近代发展路径
二、蚕桑与稻作在农家生产结构中的地位
三、农家副业的多种经营与“非农化”趋向
第二节 地权的分布
一、学术界关于近代地权问题的分歧
二、近代无锡土地所有权的分布
三、近代无锡土地使用权的分布
第三节 近代无锡的租佃制度
一、近代无锡租佃关系的发达
二、无锡租佃制的种类
三、以无锡为代表的近代江南租佃制的基本特征
小结
第二章 人口、阶层、宗族:
重新解读无锡乡村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近代乡村人口的结构分析
一、近代无锡乡村人口的规模和性别年龄结构
二、人口流动的增强与城乡结构的稳定
三、近代无锡乡村人口的教育职业结构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构
一、几种农户分类法及其本质
二、乡村阶级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_
三、职业分层的孕育
第三节 宗族的近代命运:以义庄为对象的考察
一、近代苏南义庄的繁荣与没落
二、近代义庄组织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义庄社会职能的近代转变
小结
第三章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
转型时期的乡村生活审视
第一节 物质困局:农家生活水平的量化分析
一、农家的固定资产
二、生产成本与收益
三、生活消费支出
四、负债的面和量
第二节 精神迷惘:宗教迷信在乡村的盛行
一、宗教、迷信、乡村社会及其他
二、传统迷信的不绝如缕
三、洋教在乡村的流播
第三节 守护传统:近代的乡村风俗
一、无锡乡村风俗的丰富内涵
二、乡村风俗的基本特征
三、粗风陋俗与移风易俗
小结
第四章 革命与改良:解决乡村危机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抢米风潮:乡村危机的缩影
一、无锡抢米风潮的发生及经济背景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抢米风潮的社会成因
三、救急与救穷:抢米风潮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陈翰笙及其“中国农村派”:革命
一、陈翰笙和“中国农村派
二、陈翰笙的“革命”理论
三、“中国农村派”对“革命”的阐释
第三节 统治当局的努力:农村合作
一、无锡农村合作运动概况
二、抗战前合作社的种类及其业绩
三、合作运动绩效分析
第四节 改良派的实践:民众教育实验
一、无锡民众教育实验的由来
二、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的设立与举措
三、民众教育与乡村社会转型
小结
结语近代江南乡村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序言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基于陈翰笙无锡调查的研究》出版在即。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作为汪效驷的博士生导师,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觉得有必要对作者的劳动成果说几句话。
如果以文献为依据,可以确定,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概念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社会转型论”是此后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进行探索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正式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社会学者关注的是当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对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就关注得很少了。这固然与社会学以关注现实社会为主的学科特点有关,也多多少少与历史意识的某种缺乏有关。
我曾经多次指出,理论社会学由“论”(理论)、“史”(历史)、“法”(方法)三者构成;应用社会学主要由日益增多的分支社会学或分科社会学构成。无论理论社会学或应用社会学,都必须处理好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理论必须以经验为基础,经验不能只停留在自身,而要经过加工概括,上升为理论。 后记
2002年,学校邀请著名的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来校讲学,我和众多仰慕者一样,第一次聆听了先生精彩的讲演,当时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三年之后,我能投入先生的门下,专攻中国近代社会史。郑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尤以理论建树为优长。自身粗浅的历史学背景和并不突出的天赋曾让我充满了疑虑,深恐难以找到通向"师门"的路径;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2005年金秋,适逢先生70寿辰,"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三卷本出版,社会学界为此济济一堂,研讨"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历史·现状·未来"。我有幸参与,这是我第一次面唔先生,没等我自我介绍,先生已亲切地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局促感顿消。在此次研讨会上,我更具体直观地感受了先生的道德文章,也多少增强了一些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随后,我向先生表达了对博士论文选题的困惑,先生则用一篇长文耐心系统地解答了我的疑问。先生对学生的选题是有整体规划的,他引导我进行"陈翰笙及其农村调查"研究,这是一片"对中国社会学来说还没有很好开发但很值得开发的处女地",意在通过对陈翰笙当年社会调查的发掘,追踪被调查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实现社会变迁史与和社会学史的融通。 文摘
第一章 经济和地权:
从无锡调查的重点透视社会转型的基础无锡调查的目的是要论证农村的半封建性质,所以经济和地权成为调查的重点,无锡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即为“无锡农村三十年来经济关系的变化情况”,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解放前的生产关系。近代无锡乡村经济演变的路径和乡村土地问题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是探讨乡村转型的基础,本章即试图讨论近代无锡乡村经济发展的渊源、路径以及农家的生产结构,对地权和租佃关系的变动作具体考察,在此基础上,就经济变动对社会转型的影响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节 近代无锡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蜕变良
无锡调查的参加者之一秦柳方在回忆录中谈到选择无锡作为调查地点的原因时说:“无锡是长江三角洲有代表性的纯粹工商业资本最发达的地区,不像当时的沪、津、穗.,仅有外国的资本入侵。”作为近代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单纯的、大规模的民族资本和中国式的近代经济模式构成无锡的突出个性。
ISBN | 9787212036737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汪效驷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