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回归和谐育人》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和谐止于至善:和谐教育探源、构建和谐教育的理念、我们在行动研究的路上:和谐教育的求索历程、彼此发现和共同成长:课堂里的和谐教育、彼此发现和共同成长:课堂里的和谐教育等。
编辑推荐
《教育:回归和谐育人》:校长叙事·学校文化型塑丛书。 媒体推荐
自从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教育思想智者的许多的教育主张,都强调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然而自古以来,现实的教育很难甚至从来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和谐。
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均衡发展,这不光是指入学权利的均等,也要求教育结果的均等。五爱小学先行一步实现了教学与育人的双高目标,是因为学校有高水平的老师,而老师的高水平是从科研中磨出来的。
——朱小蔓
和谐是教育最辉煌的篇章。
——叶澜
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的优秀教师群体道德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林崇德
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境界就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取得和谐。使个人服从社会义务,应当符合人的个人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 目录
值得倡导的扎根行动研究:创立和谐文化模式
导论 追寻生命多彩的境界
一、和谐教育的价值理念
二、和谐教育的实践探索
三、和谐教育的成效
第一章 生命的和谐止于至善:和谐教育探源
一、引导共臻和谐的境界
二、和谐教育的当代诉求
三、和谐教育的原点
四、和谐教育的基本构想
第二章 构建和谐教育的理念
一、和谐教育的理念
二、和谐教育精神在召唤
三、和谐教育实验的内容
第三章 我们在行动研究的路上:和谐教育的求索历程
一、拨转教育的“魔方”(和谐教育第一轮实验1988-1993年)
二、追逐理想(和谐教育第二轮实验1993-1999年)
三、领跑新世纪教育(和谐教育第三轮实验1999-2005年)
四、行走在不懈探求的路上(和谐教育第四轮实验2006-2010年)
第四章 彼此发现和共同成长:课堂里的和谐教育
一、和谐课堂的价值意蕴
二、和谐课堂的要素形态
三、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
四、和谐课堂的个案解读
教育:回归和谐育人
第五章 伙伴互助和共同体验:活动中的和谐教育
一、和谐活动的价值取向
二、“爱”的教育与分享
三、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
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六章 教师团队及其共同体的和谐成长
一、从读书开始,点亮精彩人生
二、与专家对话,撞击心灵火花
三、携手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
四、团队发展,带动教师发展
五、构建学校文化,激发职业幸福感
六、教师共同体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学校和谐文化:在爱的阳光下自由生长
一、校本文化的鲜明特质
二、学校和谐文化的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附案例目录
后记 后记
我校是在“马背”上诞生,在“战火”中成长,在共和国的晨曦中发展,在改革的大潮里壮大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我校的前身是雪枫干部子弟学校(以新四军师长彭雪枫名)和华东干部子弟学校。1953年由华东局领导以建国初期《共同纲领》提出的“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命名为“无锡市五爱小学”。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积极开展“和谐教育”科学研究以来,学校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巾帼示范岗等一系列殊荣,“五爱立校,和谐育人”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我校“和谐教育”实验从“教育整体改革”到如今的“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历经四轮23年的漫漫求索之路。实验初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就为学校题词:“和谐是教育最辉煌的篇章”,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华师大吴慧珠、卢寄萍,上海师范大学恽昭世等教授也相继来校考察、指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是得到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热情关怀和倾囊相授,她不仅十多次亲临学校指导,而且两次为我校自编的研究论文集撰写序言,为我们的研究导向领航,她还不断委派她的众多研究生来校参与研究,给学校师生面对面指导,使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我们还多次得到中央教科所吴安春教授、杨一鸣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袁金华、成尚荣、彭钢、王一军、张晓东等领导,南师大朱曦教授、上海师大刘次林教授等专家;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唐迅、孙惠卿、江坤才、胡麟祥、包智强等领导、专家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在这里一并致谢,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们新近著了《教育:回归和谐育人》一书,把和谐教育实验,特别是第四轮实验的主要思考和收获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求教于方家。在成书过程中,又多次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中央教科所吴安春教授亲自为我们撰写了序文;戴联荣教授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本书编写框架由主编与各位作者一起反复讨论确定。各章分工是: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由沈华撰写;第三章由杨冬撰写;第四章由张莉君撰写;第五章由王卿、余慧撰写;第六章由张珏撰写。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文摘
文化的传承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另外一方面,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增进了学生间的彼此交往。合作能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创作的作品既有个性的表现又融合别人的智慧,所以实验组教师尽可能地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和乐趣,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实践证明,在泥塑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融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合作中让不同意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能的人和谐相处,增进了学生们的友谊,强化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D.陶艺教育让儿童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有不少学生不理解乡土文化和民间美术,以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艺术,是“粗俗”的艺术,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接受与学习。然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美术正是民族文化的“根”与“本”。教师通过引导并借助陶艺制作,通过对陶艺作品的形、色、质等载体,向学生传达一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确立起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历史责任感,并逐步培养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E.陶艺教育为研究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借鉴。学生陶艺作品的评价我们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提倡积极参与,注重激励评价,尊重个性差异,重视自我评价,结合学生互评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激励评价:陶艺教学的评价是为了构建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机制,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感到自己的一定行。
无劣评价:在陶艺教育过程中,实验组尝试了无劣评价,每个学生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在课堂上只要是动手了,作品无所谓良莠、优劣,人人都是成功者,件件都是“艺术品”。让学生人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自我评价:重视陶艺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审美,发展视觉感性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在评价中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提高其美术评价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只有成为一个积极地自我评价者,才可能变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分层教育、因材施教、要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成长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激发起对下一次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ISBN | 9787565102622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沈明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