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就是希望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一般分析放在中国的本土化环境中进行,把非营处组织的理论作为一种视角用来讨论、检验、改革中国的各种非市场取向的、非政府取向的民间组织及社会团体,让理论和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相互阐释和建构。因此,《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不仅有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分析,更有对中国具体环境和本土情境中非营利组织的考察。
编辑推荐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丛书总序
主编的话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分类
一 非营利组织的内函及特征
二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职能
三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作用
四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分类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一 非营利组织形成的动力因素
二 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理论背景
三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
四 全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运作
一 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与决策机制
二 非营利组织资源动员与管理
三 非营利组织政府管理与外部关系
四 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与评估
五 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与运作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团改革
一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
二 社团发展与改革的动力机制
三 中国社团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与政治发展
一 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性
二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
三 非营利组织与现代政治发展
四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政治改革
第六章 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
一 非营利组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社会资本: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能
三 非营利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 市场经济需要行业性非营利组织
五 行业性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功能
第七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
一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的起源
二 非营利组织与福利国家
三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
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管理
一 公共部门管理的变革
二 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三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事业改革
四 政府改革与非营利组织的角色
第九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建设
一 社区建设的背景与缘由
二 社区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三 社区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四 社区建设的模式与趋势
五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与全球治理
一从统治到治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革
二从治理到全球治理:全球化的社会影响
三自治与治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效能
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状况及其困境
第十一章 非营利组织与全球社会运动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社会运动的兴起
二挑战男权社会:全球妇女运动
三倡导绿色世界:全球环保运动
四非营利组织与全球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困境与出路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五推动中外非营利组织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人类进入2l世纪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巨大推动力作用下,全球化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过去任何时候以更大的规模渗透到人类社会中。正是因为它,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共享着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文明成果。但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永远是福音,也并不是对所有国家、所有地区都只是利益,全球化从一开始就像硬币有两个方面。正值人们在共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之时,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威胁着国际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化把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带进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使人类不仅根本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而且还反过来凭借技术的力量征服和主宰了自然。然而,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类过度崇尚的经济主义,使人类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保护,结果,自然反过来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从而形成了诸如生态、环境、流行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对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最近的非典疫情的蔓延,夺走了数百人的宝贵生命。这就是说,全球化也意味着全球问题的兴起。
全球问题的兴起需要全球治理机制。过去,由于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因此,全球治理机制完全是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然而,全球问题具有跨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单凭主权国家的力量来应对和处理这些跨国性的全球性问题。 后记
尽管国际上有关非营利组织(NPO)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但是,就是在NPO这个词传入中国的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它就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NPO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但是有关NPO的研究热潮却是不断高涨。可以预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成长,中国NPO不仅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可逆转地融入到全球社会革命的进程之中,而且将会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作用的日益增强是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以自助和公益为目的的现代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在民间社会产生,与国家、市场、私人领域相区别的一个独特领域。因此,“非营利组织”只是一个描述性术语而不是一个分析性术语,因为其性质的复杂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目前我们只能说出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说出它是什么,尽管这种说法掩盖了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异质性,但不管怎样,它至少标示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领域的存在。
非营利组织的发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走出计划经济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文摘
各国非营利组织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与每个国家自身豹发展历史、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等都有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权性质。这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是。强政府、小社会”的模式,政府对民间非营利组织持敌视的态度,这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如果政府持支持的态度,情况就会有所不同。这很明显的反映在一些政权性质发生过变革的国家中,如中、东欧的一些国家。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在政权严格限制的时期,非营利部门规模非常小,而在政权改变之后则呈现迅速的增长。
(2)法律制度。在政权性质相同的国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非营利部门的发展状况也很不一样。如普通法的国家,英国和美国,非营利部门规模比较大,而大陆法的国家,如法国、德国的非营利部门规模就比较小。这是因为大陆法作为成文法,明确规定了组织的权利义务,没有给民间组织的发展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普通法作为案例法,只是在原则上赋予公民自由结社的权利,这就给民间组织的发展以更大的空间。
(3)分权程度。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般的,权力越集中在中央,非营利部门的活动空间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4)发展程度。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机构的多元化。社会越多元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基础就越广,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对非营利事业有重要的意义。
(5)社会异质性程度。由于在高度异质性的社会,不同宗教、种族、语言的人的需求不同,很容易发展出不同的非营利组织。
ISBN | 9787221065047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王世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