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中,范·戴克对精英种族主义话语做出了富有独创性的精彩分析,对于那些仍在探索精英如何制造和再生产种族不平等的学者们而言频有可取之处、,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尚未被考虑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精英的种族倾向怎样提供缺乏权力阶级(无权阶级)的种族主义范式,以及如何为主要制度形式提供这些范式。
编辑推荐
《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本译丛博采海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学名家意见,纵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各主导范式,从中精选十部。各书作者或筚路蓝缕,奠立崭新范式;或推陈出新,赓续煌煌学统。各书编选适译,经年有成。值此中国转型大时代,惟望借取新知,拓展视野,增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之“文化自觉”。 媒体推荐
本书不仅展示了精英们的族群支配和种族主义仍旧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还显示了精英们在族群支配和种族主义再生产的过程中继续发挥着主要作用。与其他关于种族主义的著作不同,《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尤其关注现代精英种族主义的更微妙的话语维度。
——范·戴克(Teun A.van Dijk) 作者简介
作者:(荷兰)范·戴克(Teun A.van Dijk) 译者:齐月娜 陈强 编者:方文
范·戴克(Teun A.van Dijk),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方面的教授。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 目录
1.导言
种族主义的现状
精英角色
跨学科的话语分析框架
总结
2.理论框架
种族主义批判分析
再生产
话语
社会认知
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
结论
3.政治话语
导言
历史背景
当代欧洲政治与种族主义
议会辩论
结论
4.公司话语
导言
公司生活中的种族主义
政治话语和公司话语:相互影响
管理话语
关于国家少数族群就业政策制定的话语
讲故事
5.学术话语
学术和种族
“新”种族主义
学术类的社会学教科书
结论
6.教育话语
导言
多元族群和反种族主义教育
局限
早期研究
荷兰的历史教科书和地理教科书
荷兰的社会研究教科书
教育话语和种族主义再生产
7.媒体话语
媒体的强有力作用
新闻制作
新闻报道
8.结论
精英的角色
理论框架
议会话语
公司话语
学术话语
教育话语
新闻话语
局限和未来的研究
附言(1993年1月)
附录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关于作者
译后记 序言
本书暂时总结了十多年来对话语和种族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我早前在这个研究项目中的计划关注的是通过非正式的日常交谈、教科书和报刊的方式了解种族主义的再生产。本书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即在族群支配的再生产过程中精英们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视角,分析了一些早期的研究结果。我之前那本用荷兰语写作的研究高中教科书的作品在这里第一次用英语做了总结。现在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政治家、学者以及公司管理者等其他类型的精英,扩展了类型和问题的范围。这些研究关注一些西方议会如何就族群事务和移民问题进行辩论,学术性的社会学教科书在族群关系问题上发表什么样的说法,以及大公司的人事经理如何谈论少数族群的雇佣和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与话语和种族主义的早期研究的情况相似,本研究的方法是多学科的。话语分析的多种领域联合了社会心理学,以及本书中所涉及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科学等多学科的观念、理论和概念。但为了防止肤浅的折中主义,统一的理论框架作为对种族主义再生产的话语分析的方法被提出来。这种方法尤其与目前对精英种族主义的关注相一致,因为这种种族主义经常通过文本或是交谈的方式而被制定出来或是被合法化。更进一步,对精英的定义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当代精英的权力和影响经常是话语性的,而且是通过优先获得公共话语权或是控制公共话语以及制造共识的结果来实现的。对于那些符号精英们尤为如此,他们不仅控制着交流的手段,而且还从事舆论的生产。 后记
历经一年多的合作,我们终于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中第1、第3、第5和第7章由陈强翻译,第2、第4、第6和第8章由齐月娜翻译,另外中文版序、前言部分由齐月娜翻译。在完成各自所负责的章节翻译后,两位译者对彼此的译文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以查漏补缺、勘正谬误。在整个过程当中,方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使两位译者受益良多,但文责由两位译者自负。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人很多。方文教授主持了整套丛书的翻译工作,并在整个校译工作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方老师视学术如生命,携后进无私心,对他所给予的信任与鼓励我们铭记于心。翻译这套丛书的其他译者也在翻译过程中向我们提供了支持和鼓励,对于所获得的悉心指导和经验分享,我们心存感激。本书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戴克教授,得知本书即将出版中文版本后,及时写作中文版序以支持本书的出版,对此我们也深表感谢。戴克教授对这一领域研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这一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另外,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龚洪训老师,他的细心与智识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其他帮助过我们的人,由于空间所限,无法在此一一致谢,只希望他们了解,我们会牢记他们的宽容厚待和无私帮助!
本书所关注的话语分析和种族主义涉及多个领域,并涵盖了大量的文本材料和访谈记录,而本书的翻译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和学习话语分析与精英种族主义关系的过程。所以在经过翻译和校对之后,仍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为第一本翻译作品,本书对我们影响深刻。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收获,还有在整个过程中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教导和友谊,我们会带着这份希冀继续我们的生活,并将永远铭记这段时光。 文摘
(2)语言。是否使用消极语言?例如,公然贬低(“黑鬼”)、颜色象征主义(白色代表好的,黑色代表坏的)、政治评价(“未完全开化的”,文化“剥夺”),以及民族中心主义的描述(美洲的“发现”,非洲的“小屋”和“部落”)。或者相反的,在相同的文本中,是否使用了不会用以形容白人的积极词语?(黑人被称为“相当聪明”)。最后,是否区分我们和他们?而这种区分使得少数族群好像不是我们或我们国家的一部分。
(3)历史正确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忽略:是否研究了少数族群的生活和文化?是否提及少数族群的女性?他们的历史是否也被划分为白人殖民者占领前和占领后?是否研究了种族主义的历史以及其对现在情况的后果?偏见:他们对歧视和剥削的抵抗是否被充分描述?殖民者的统治是否用积极的语言呈现?欧洲中心主义:事件是否从曾经或现在对白人意义重大的视角出发来描述?对少数族群领袖的描述是从为他们自己群体做事还是从为统治的白人做事人手的?
(4)文化真实性。对其他文化的描述,是否基于这些文化本身:文明是否被等同于技术,文化是否被等同于壶和珠宝?他们的宗教是否被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是否比不上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否被淡化或被嘲笑?其他文化重要的和积极的方面是否被忽视(例如忠诚和团结)?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被认为是西方主流生活方式的一种替代方式?
(5)插图。对于图画和其他插图也可以问同样的问题。插图是否也描绘女性和儿童?意象加深了刻板印象吗?其他群体的外表和衣着是否被恰当地呈现,而不是用刻板印象的方式强调这些群体的身份?
ISBN | 9787300130057,730013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范·戴克(Teun A.van Dijk)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