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平装] 97871000331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452408 类别: 图书 哲学 美学 艺术美学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传统或权威。
编辑推荐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 编者:周宪 许钧 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著有《文学与政治》(1982)、《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1986)等。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鸣谢 导论 现代性的概念 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 时间问题:西方历史的三个时代 我们才是古代人 比较现代人和古代人 从现代到哥特到浪漫到现代 两种现代性 波德莱尔与美学现代性的悖论 现代性、上帝之死和乌托邦 文学与其他现代主义 比较现代人和当代人 先锋派的概念 从现代性到先锋派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隐喻:一个修辞格 浪漫“先锋派”:从政治到文化政治 一些十九世纪中期作家与先锋派 两种先锋派:引力与斥力 先锋派与美学极端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锋派概念的危机 先锋派、非人化和意识形态的终结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理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静态平衡 颓废的概念 关于颓废的各种说法 从“颓废”到“颓废风格” 颓废欣快症 尼采论“颓废”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颓废概念 颓废主义(Ⅰ1Decadentismo) 媚俗艺术 媚俗艺术与现代性 媚俗艺术、坎普和高雅艺术 词源学、应用语境和“美学不充分定律” 媚俗艺术与浪漫主义 坏趣味、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 一些风格上的思考 媚俗艺术与文化的工业化 “媚俗艺术人” 论后现代主义(1986) 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 认识论与阐释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先锋派的沉默 过去的新颖性:从建筑看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文学后现代主义:写作群体的形成 后现代主义手法及其意义 结论 附录 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 注释 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译后记
序言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日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日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
后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之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自其首版(《现代性的诸副面孔》)于1977年问世以来,该书已成为英美文学理论及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至今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瑞典文、葡萄牙文等多种外国文字。 卡林内斯库1934年生于布加勒斯特,1972年获罗马尼亚克卢日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79年加入美国籍。嗣后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俄罗斯与东欧研究、西欧研究教授,英语副教授,并1996-1998年任比较文学系主任;现为比较文学系埃默里图斯(Emeritus)教授。主要著作除《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外,还有《欧洲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概念:从浪漫主义到先锋派》、《重读》,以及与佛克马合编的《后现代主义探索》等。 笔者才疏学浅,翻译过程中每每有力不从心之感,讹错之处在所难免,惟望学界方家指教。书中涉及法、意、西班牙语作者与文献较多,幸赖同事陆元昶先生慷慨相助,在此谨致谢忱。
文摘
当然我订正了排印方面的少数错误与疏漏——只要我发现了它们。“主要参考书目”经过了修订和更新,最主要的改变是它也增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一节。这一版中删去了“后记”,新增加的最后一章使它变得多余。这些年来我发表了一些单篇文章,讨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各种问题,从当代思想中的多元主义复兴这类一般性问题,到后现代主义在历史分期语言中的地位这类特殊问题。自1977年以来,我也更详细地探讨了在《现代性的诸副面孔》中仅简略地涉及到的一些现代性侧面与主题,其中诸如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包括政治)问题,六七十年代特别是在大陆引起广泛论争的“人之死”的哲学隐喻,以及在文学批评中诗学与各种新型阐释学的冲突。我的研究拓伸得如此之广,以至于新版本甚至无法部分地容纳这些内容。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考虑将它们结集为单独一本著作。 我要感谢下列各位的建议、见解与友爱激励之情,他们是伊哈布·哈桑、维尔吉尔·内莫亚努、米哈伊·斯帕廖努、玛乔丽·珀洛芙、杜威·佛克马、里卡尔多·基尼奥内斯,特别是威利斯·巴恩斯通,他也坚持让我出这个新版。我要向我的编辑,杜克大学出版社的雷诺兹·史密斯表示深挚的谢意,感谢他特别热心而可信赖的工作。
ISBN978710003318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