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内容简介:2009年秋的一天,当这本《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的写作“正在进行时”,作者陈嬿如吹着山风,听着海涛,一股思绪蓦然涌上她的心头:什么时候,传播学的学术才能既有山的气派,又有海的胸怀?什么时候,我们的理论和成果才能既引发人们的激情,又平息人们的焦虑?什么时候,包括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才能使自己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也具有某种终极意义,而非一味地强调方法的操作,“含道而求技”?作者希望这本《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能解答这些问题。
编辑推荐
《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经过长夜的思索,高天下的寂寞,宁静安逸也好,辽阔惬意也罢,启明星的光终于带着淡淡的寒意,开始在心里闪烁。或者,真正有效的学术传播,要求我们付出不事张扬进取和有包容心的努力。 作者简介
陈嬿如,受教育于中国、美国、新加坡,在国外获得大众传播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在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出版的传播学英文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传播学专著三部(其中一部在美国出版)。专著《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传播战役与民族凝聚力》于2003年获得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唯一的一等奖)。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福建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1 开场白
2 创造知识
3 精神家园
4 信仰传播效果的3M模式
5 调适理想与现实
6 人即讯息
7 丰盛的匮乏
8 生命中一本书
9 造就新人净化心灵
10 心中的冰火两重天
11 动人春色无须多
12 传播学理论思维的奥秘
13 皇帝的新衣多么美丽
14 思维的宿命
15 万变不离其宗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同时,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革命的氛围也很重要。人的革命认识和革命意志毕竟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成型。在结束了孤立无援的苦闷和彷徨时期之后,林道静一直置身于革命同志的圈子里,可以说,环境给了她成长的机会,也促使先前革命引路人对她的宣传教育在她心里逐渐升华,成为她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光有宣传是不够的,实践的地位不可替代。林道静接受了革命道理之后,在斗争实践中思想仍然有反复,曾经多次表现出幼稚之处,例如,在出狱后与刘大姐做机关工作时,她违反地下工作的纪律,擅自对失业工人做革命宣传,暴露了身份,幸而未造成损失。这可以部分地“归咎”于她热情奔放的性格——一旦认准了一个道理,就一个劲地想进行宣传。后来,党派她到北京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她成了领导和组织别人的人,自己是个负责人,仍然有软弱的时候。在工作没有进展时,她甚至想到是否去找过去的上级。虽然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但她内心的挣扎和斗争是那么真切。
记忆是重要的,回忆有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寒冷的冬天里穿着单薄的衣服,林道静回忆起卢嘉川和林红两位革命引路人。她写下了怀念卢嘉川的诗句:“勇士啊,她拿起了你放下的枪!”看到林红临牺牲时送给她的红色毛背心,她立刻回忆起狱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感到有了力量。
总之,《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各种传播方式如何通过环境的影响和实践的锻炼发挥作用,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强有力的传播效果通常是累积的效果,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情况也许还会有反复,需要传播者持之以恒,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同时,信仰传播只有紧密地结合传播对象的具体处境,才能有广泛的感召力。这些特点,在起源于西方的传播学效果理论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就是林道静的成长轨迹对传播学理论的启示。
ISBN | 9787561537046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嬿如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