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 [平装] 7308080927,9787308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讨论“词语模”问题,既有微观的分析,更有宏观的研究;既有历时的梳理,更有共时的考察。《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汇集的语料则是空前的,仅就“附录”中的“当代汉语词语模所造新词语汇辑”而言,所辑由“词语模”创造出的新词语就达上万条,由此而获得的结论便特别具有说服力。
编辑推荐
《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二、研究的宗旨 三、研究的出发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 五、对相关术语的说明 六、本书的框架 第一章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性能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 一、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词语模概念的认识 二、我们对词语模概念的理解 三、当代汉语词语模与构词法、造词法的区别 第二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性能 一、词语模是一种具有开放性、能产性的“模块” 二、词语模是一种具有抽象性、类推性的“模式” 三、词语模是一种具有定形性、定性性的“模具” 四、词语模是一种具有仿效性、创新性的“模效”行为 第三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构成要素 一、当代汉语词语模模标与模槽的特性 二、词语模构式与词语群 第二章 造成当代汉语词语模现象的外部参数 第一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社会环境参数 一、当代中国的巨大变革是词语模产生的基础条件 二、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成为当代汉语词语模大显身手的最重要的媒介 三、外来语冲击波成为当代汉语词语模的重要源头 第二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语用主体参数 一、语言观念的与时俱进营造了当代汉语词语模活跃表现的良好氛围 二、语言创新能力的空前释放使当代汉语词语模大量生成、广泛传播 三、语用心理的驱动使当代汉语词语模得以运用自如 第三章 词语模得以产生的内部动因 第一节 词语模的认知机制 一、语言机制与认知能力 二、词语模的认知机制 第二节 词语模的运行方式 一、类推是一种运行方式 二、类推在人们利用词语模创造新词语活动中的作用 第四章 当代汉语词语模类型考察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李宇明的研究成果 二、禹存阳的研究成果 三、曹春静的研究成果 四、周荐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一般构式类型 一、单模标后置型词语模及其特点 二、单模标前置型词语模及其特点 三、多模标套叠型词语模及其特点 四、熟语型词语模及其特点 第三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特殊构式类型 一、“XYY”构式是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特殊类型 二、“XYY”构式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ABB”式 三、“XYY”构式的类别及其特征 四、“XYY”族新词语的符号学意义 第四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语义类型 一、词语模的“模标义 二、当代汉语词语模模标的语义类型 第五节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源流类型 一、承继性词语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二、新出现的词语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五章 当代汉语词语模“模群”现象研究 第一节 近义模 一、“×人、×民、×族、×客”特质分析 二、“×人、X民、×族、×客”异同比较 第二节 对应模 一、对义模 二、类义模 第三节 易位模 一、模标词汇意义相同的易位模 二、模标词汇意义有所变化的易位模 第六章 当代汉语词语模个案研究 第一节 宝刀不老的“老×” 一、古代汉语中的“老×” 二、现代汉语中的“老×” 三、当代汉语词语模“老×”的特点 第二节 大而有当的“大×” 一、模标“大”的词汇意义部分已经开始泛化 二、模标“大”的色彩意义有所增生 三、模标“大”的语法意义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四、当代汉语“大×”所生成词语的特点 第三节 兼容并蓄的“×客” 一、模标“客”的意义溯源 二、当代汉语新词语中的“海外来客”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中的“本土熟客” 四、“×客”族新、旧词语的比较 五、当代汉语“×客”词语群繁盛的原因 结语 一、当代汉语词语模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平衡 二、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特殊构式已经显现 三、当代汉语词语模所生成的词语有层次高低之分 附录当代汉语词语模所造新词语汇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数千年来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又一大关节点,那么,在这一大关节点上,当代汉语词汇在整体上与以往有何不同?我以为可以说是:一,新词新语数量的激增;二,“字母词”的大量使用;三,“词语模”现象的日益凸显——也就是说现在汉语新词语往往不是一个一个慢慢产生的,而是常常可以依据一个又一个的“模版”“迅速、批量性”生产的。 对于汉语的新词新语问题,近来每年都有辞书与研究论著问世;对于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也有专门的论著和辞书出版;可是,对于“词语模”问题,学术界除了零星的讨论以外,还从来没有过系统的分析。 苏向红老师的《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分析研究这一重要语言现象的著作。通读全书,我们不难看到这部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敏锐的问题意识。研究汉语词汇者通常习惯于根据前人的“研究模块”加以模仿,你解释了这个词,我就去解释那个词。但本书却紧紧抓住当代汉语词汇生产与使用的一大特点,展开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殊为难得。 二是开阔的研究视野。本书讨论“词语模”问题,既有微观的分析,更有宏观的研究;既有历时的梳理,更有共时的考察。 三是丰满的语言材料。一般讨论“词语模”的论文只是就某一两个词语模加以分析,本书汇集的语料则是空前的,仅就“附录”中的“当代汉语词语模所造新词语汇辑”而言,所辑由“词语模”创造出的新词语就达上万条,由此而获得的结论便特别具有说服力。
后记
本书是2008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研究成果。在将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从研究范围的确定、语料的搜集、书稿的框架结构到观点的表述与提炼等各个方面,我都得到了导师——华东师大胡范铸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本书即将出版时,又蒙先生惠赐序言,在此谨向胡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授最早引导我关注当代社会新词语的发展变化,这次书稿草成,于老师也在百忙中欣然赐序,在此谨向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华东师大的王元鹿教授对书稿的部分章节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龙向洋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的邵洪亮博士与张素玲博士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在此谨向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田华老师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我的朋友、同事和领导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文摘
插图: (一)语言观念更新之一:语言是一种资源 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资源不仅仅指自然资源,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而且还指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2007年8月,教育部举行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向新闻界介绍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有关情况,并对现今的语言生活作了总体评价:“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和谐健康,语言文字的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空前活跃,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词语,以及词语的新用法大量涌现。新的语言现象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逐渐地,社会上开始形成一种共识,把语言看作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看作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国民的母语意识在不断增强。当然,外语学习依然火爆。海外的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汉语也在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① 关于语言资源问题,李宇明又在国家语委2008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作了阐释,指出:语言首先是语言的资源,通过这种资源,可以了解语言的特点,了解语言的历史。语言又是一种文化资源,语言及其方言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80%的文化是通过口语和文字传留下来的。语言还是一种经济资源,在当今时代,一些新的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逐渐形成,语言已经进入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言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经济意义将越来越显著。②
ISBN7308080927,97873080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向红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