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的多维研究 [平装] 780184548X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语义的多维研究》内容简介: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里,语义学的地位颇为尴尬。人们习惯于按照语音、词汇、句法、语用,或者还有文字、修辞,来切分语占学分支学科,而语义学一方面似乎跟词汇学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往往有一一个错觉,好像语义学就等于词汇学,另一方面,似乎跟语音学、句法学、语用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编辑推荐
《语义的多维研究》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马清华,男,1964年生,江苏南通市人。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专业,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先后学习或工作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温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被评为浙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主要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民族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语言研究》《语言科学》《语文建设》《语文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中国语研究》(日本)等刊物,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年)、论文集《句法语义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教材《普通话技能与应试指导》(21世纪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科学出版社2003年)。曾获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三等奖等。
目录
序 上编 微观语义学 §1 词汇语义学 1.1 词义与概念 1.1.1 词义变化的动因 1.1.1.1 引言 1.1.1.2 现实作用力 1.1.1.3 心理力量 1.1.1.4 文化压力 1.1.1.5 语言内部力量 1.1.1.5 结论 1.1.2 词义类扩的相貌知觉倾向 1.1.2.1 引言 1.1.2.2 内部结构类型 1.1.2.3 语言系统价值 1.1.2.4 语言普遍性 1.1.2.5 文化差异性 1.1.2.6 结论 1.1.3 汉语喜悦概念的形成 1.1.3.1 引言 1.1.3.2 生理感觉意念的内化 1.1.3.3 躯体动作意念的内化 1.1.3.4 事态相关性 1.1.3.5 结论 1.2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1):语法化 1.2.1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1.2.1.1 引言 1.2.1.2 现实作用力 1.2.1.3 心理力量 1.2.1.4 语言接触 1.2.1.5 语言内部力量 1.2.1.6 结论 1.2.2 关联成分的语法化方式 1.2.2.1 引言 1.2.2.2 负荷膨胀 1.2.2.3 文义赋予 1.2.2.4 同义渗透 1.2.2.5 相似扩张 1.2.2.6 结论 1.2.3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 1.2.3.1 引言 1.2.3.2 形式分析 1.2.3.2 意义分析 1.2.3.3 结论 1.2.4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1.2.4.1 引言 1.2.4.2 研究对象和领域 1.2.4.3 研究方法的创新 1.2.4.4 结论 1.2.5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 1.2.5.1 引言 1.2.5.2 从零共振到拒吸收 1.2.5.3 从共振到吸收 1.2.5.4 结论 1.3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2):格式化 1.3.1 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 1.3.1.1 引言 1.3.1.2 结构 1.3.1.3 意义 1.3.1.4 句法特征 1.3.1.5 结论 1.3.2 并列偶标的格式化条件 1.3.2.1 引言 1.3.2.2 功能意义特征 1.3.2.3 对称像似原则 1.3.2.4 语言信息原则 1.3.2.5 结论 1.4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3):标记化的一般原理 1.4.1 关联标记的结构控制作用 1.4.1.1 引言 1.4.1.2 致联控制 1.4.1.3 语序活化作用 1.4.1.4 完句控制 1.4.1.5 竞争控制作用 1.4.1.6 优化控制 1.4.1.7 结论 §2句法语义学 2.1 结构的形成 2.1.1 并列可联范围的扩张及其控制因素 2.1.1.1 引言 2.1.1.2 系统雏形:结构势力范围的最初分派 2.1.1.3 语音控制因素的介入:松联 2.1.1.4 超常语义手段的介入:强调、兼容和敷陈 2.1.1.5 句法控制因素的介入:有标 2.1.1.6 语用控制因素的介入:外设 2.1.1.7 结论 2.1.2 并列结构多语序运筹的机制 2.1.2.1 引言 2.1.2.2 一次性遍历作用 2.1.2.3 多次轮番作用 2.1.2.4 运筹的动力:优化 2.1.2.5 结论 2.2 结构形态 2.2.1 汉语单音形容词二叠式程度意义的制约分析 2.2.1.1 引言 2.2.1.2 词法构造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2.1.3 相关重叠形态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2.1.4 语法位置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2.1.5 结论 2.2.2 强程度标记的叠加 2.2.2.1 引言 2.2.2.2 类型分析 2.2.2.3 序量分析 2.2.2.4 合法性问题 2.2.2.5 结论 2.3 结构关系 2.3.1 句子的语义结构 2.3.1.1 引言 2.3.1.2 义句 2.3.1.3 表述 2.3.1.4 表述关系 2.3.1.5 “谓词一变元”关系 2.3.1.6 变元兼职 2.3.1.7 结论 2.3.2 层次关系中的破界 2.3.2.1 引言 …… 下篇 宏观语义学 附录 后记
序言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里,语义学的地位颇为尴尬。人们习惯于按照语音、词汇、句法、语用,或者还有文字、修辞,来切分语占学分支学科,而语义学一方面似乎跟词汇学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往往有一一个错觉,好像语义学就等于词汇学,另一方面,似乎跟语音学、句法学、语用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科里,语义学似乎主要倾向于前者的理解。但是现代语言学里,对语义的理解显然要宽泛得多。语义实际上包括词义、结构义、句义、语法意义、语用意义、还有言外之意、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等等。所以我们如果要讨论语义问题,首先要给语义下个比较精确的定义或者划定一个范围,因为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你说的语义,跟我所说的语义,实际上可能完全是两码事。 国外(尤其欧美)有关语义的研究相对而言较为发达,例如莱昂斯的《语言学》(1972)和艾伦《语言意义》(1986)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国内一直到80年代才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些年来,除了翻译出版了J.N.利奇的《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等之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外语学界的一些学者结合汉语实际开始介绍海外的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伍谦光《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0)、蒋严和潘海华的《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张乔《模糊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等。 国内关于汉语语义学的研究几乎跟国外语义学理论的介绍工作同时起步。
后记
从1985年我读研究生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了。在这20年的研究生涯里,我一直都专注于现代汉语和语言学领域,说得具体些,是在语义学方面。我有个信念,那就是:语义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来研究,正如语音问题、语法问题一样;语义又是个多棱镜,如果只看它的一面,则犹如盲人摸象,难以把握其本来面貌。这一认识引导我将关注的视野扩大到词汇语义、句法语义、文化语义和应用语义等语义的各个侧面,希望在一个大系统里来聚焦式地集中看待语义问题。友人建议我,最好守住词汇学、句法学、语用学(或者哪怕是文化语言学)中的某一块阵地进行研究,甚至更专。比如在语法上,索性以语法化切人虚词阵地,或以变元和谓词之类研究切人结构阵地。这一建议符合时下的风气,对科学研究也不无好处,因为这样便于集体会诊,协作攻关。但是,也存在根本弊端,那就是这样往往导致过度专注于一个个具体专题,容易忽略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这就好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墙体,越洞悉其内部结构,越无法据此判断它是墙,结果造成下得去、上不来的局面。我想用这本书,把我以前曾做的专题语义研究理出一个整体构架,算是对过去20年工作的一个总结,表明我的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处于语义学这一大的理论构想下的。不过,这个构架仅仅是以点带面,只反映语义理论的一个粗的轮廓,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和工巧,因为后者不可能在一部书的篇幅内完成——实际上我在拙著《文化语义学》和《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中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的那部分,也是可以在粗的轮廓的指引下去补足的。 在此需要特别申明的是,所有这些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发表、出版,都离不开师友的鼓励、杂志社出版社的支持、匿名审稿人的指点。
文摘
插图: 1.2 偶选外设:可联词义关系的大幅增多外设跟内设一样,都以片列尺度下的联想关系为前提,只不过内设项之间是自由联想,偶选外设项之间是必须经过语境点拨、暗示、规定的联想,通过语境寻找剑外没各项的语义交点,从而使它们有临时并用于一处的理由。如“吝啬”跟“虚伪”不属同一个义场,相互间很难自由联想到,但可以在同一个具体人物身二找到了临时的透视域,在这个透视域内,它们临时共处,构成外设并列。众多偶选、低频的外设并列表明语言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很强的生命力。任何一个给定项都拥有一定数景的语义特征,根据每种语义特征几乎都能射出一轴,并以此贯穿若于并列联项,每条语义轴就是每个并列结构的各联项意义(包括隐含的功能意义)的公约数。究竟以哪种语义特征为轴,要由外部语境来选定,具体有赋值、赋格、赋核、赋类、赋式等五种选限方式。无论哪种偶选外没的并列结构,都在句中其他成分或范畴的选择限制下被赋予了可联性,除赋弋外的其他选限方式常靠某些词语吸引子来捕获并列联项。 1.2.1 赋值选限成分要求并列结构在等同或互释关系下对之进行列举详解。这种外设方式叫赋值外设。选限成分提出特征要求,设槽,为空;并列各项据此特征要求填项,为满①。以名词“桌子”为给定项的各次赋值外设都不脱逸于“桌子”的语义特征和关于“桌子”的常识(即日常语义知识),如[+认识客体+物质+可见事物+11常生活中的物品+日用品+室内没施+可藤制家具……]等特征,各次赋值外设都贯穿在其中任何一条特征射出的线上(分析时,例中的选限成分用双线标出,它们是捕获并列联项的词汇吸引子,并列结构用下线标出)。
ISBN780184548X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作者马清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