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高 [平装] 9787801422255,78014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书系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陈国灿上海师范大学古藉研究所范平、刘学峰精心撰写。本书从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中华“高”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高”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广征博引,史料翔实。
编辑推荐
本丛书系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集合百余名专家学者精心撰写,共100卷,每卷一姓。从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广征博引,史料翔实。 高姓卷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陈国灿、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范平、刘学峰著。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高”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序 家庭,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更是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现在我们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迹,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寻根的情结。 中国的“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先秦时期,有“姓”有“氏”,意义截然不同。到战国晚年以后,原来的“姓”逐渐泯灭。汉代以来的“姓”实际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迁。至于少数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国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确证。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前言云“已知中华民族古今姓氏的总数有六千三百多个”,《辞典》实收4386条。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单字姓1886个、复姓637个,共2523个。考虑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这显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数。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个之多,杜若甫、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华民族姓氏也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由此足见,对“姓”的研究,确实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分支。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更极重视。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有家谱刻辞,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原则,并且逐渐形成了严格显示家庭内部亲疏关系的丧服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战国末成书的《世本》一书,应是这个传统的产物。到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仅有王公贵族有谱,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数量庞大的家谱,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谱系之学虽然源远流长,各种家谱尤为繁多,汗牛充栋,然而由于年世绵远,其间缺失疑难,情况复杂。宋代洪迈作《容斋随笔》,已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现代关于中国“姓”的研究,必须在浩若烟海的材料中网罗辑集,求其真相,其难点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溯源问题。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间,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绛史传,探源溯本,不能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 第二是制度问题。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变异颇大。我曾有小文《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说明古时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与职官,有的死后有谥,复杂异常,而家族得氏(即后来的“姓”)常与这些有关。事实上各个时代“姓”的制度,都需要专门研讨。 ……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6、《古文献丛论》1996、《缀古集》1998、《四海寻珍》1998等。
目录
一、源流篇 二、人物篇 三、人文篇 四、文献篇
文摘
书摘 高戬一族。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1934年修)说,高戬原籍幽州(治今北京),是唐宪宗时名将高崇文的玄孙,父高招为谏议大夫。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高戬任新安绩溪(今属安徽)县令,适逢黄巢起义,不能回原籍,遂留居任所。后来高戬子孙兴旺,支派繁多,发展成为著名的绩溪高氏。 高钢一族。据《安平高氏族谱》引高惠连《尚书公自叙迁闽事始》(撰于北宋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说,高钢原籍河南固始,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为躲避黄巢起义战乱,携家族南迁福唐(今属福州)怀安县。子孙散居于泉州、晋江、安溪等地。 高曦一族。据广东杨村、那伏《高氏族谱》说,高曦原为河南人,光启元年(公元885年)随光州刺史王绪南下福建,占据汀、漳二州。五代初,王绪部将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建立割据政权。高曦在闽政权中出任高官,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如长子高钦居长乐,次子高旰居漳州,季子高晴居福州侯官,6世孙高一才迁居莆田。到南宋时,高曦的后裔又有部分迁居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高彦俦一族。据《十国春秋·高彦俦传》载,高彦俦原籍太原,后随后蜀高祖孟知祥人西川,定居成都。后蜀末年,出任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兼昭武军节度使,率军抵抗北宋的进攻,不幸战败,焚火自杀。当时,其在成都的族人已有百余人之多。 高季兴一族。这是五代时南迁的高姓中最著名的一支,建立了“十国”之一的荆南(又称南平)政权。高季兴自称是东魏司徒高昂之后,原籍陕州峡石(治今河南孟津西)。唐末被朱温养子朱友让收为养子,为朱氏后梁政权的建立出了不少力。朱温称帝后,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逐渐控制了荆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归州(今湖北秭归一带)、硖州(今湖北宜昌一带)等地,最终割据为王,其家族也迁居江陵(今湖北武汉)一带。荆南政权历4代5主.共维持了57年。至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高季兴曾孙高继冲归降北宋,并率全体族人和文武百官500余人赴宋京城开封。由此,荆南高氏又重新迁回北方,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留在荆南,或流落南方各地(详见第四章)。 除上述较具规模的迁徙活动外,见于有关史籍和家谱记载的零散迁徙事例还有不少,如:隋代后期,曾任宰相的渤海人高颍被隋炀帝处死,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流放边地。其中长子高盛道流放柳城(治今辽宁朝阳),后来死于该地;季子高表仁流放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后来迁居雍州(治今陕西西安)万年县。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台侍郎兼弘文馆学士上官仪遭人诬谄被杀,曾任宰相的渤海人高季辅之子高正世因与上官仪友善,受到株连,合家被流放到岭南。唐德宗时,原籍渤海的曹州刺史高凭被割据曹、濮等州的李正己扣押,其家也迁至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后来高凭之子高沐受人诬告被杀,其家又被驱赶到其它地方。唐宪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高郢是唐初名相高士廉的6世孙,其先世由渤海迁居卫州(治今河南汲县)文安县,后又迁居京兆(治今陕西西安),成为当地望族,史称“京兆高氏”。同期,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南平郡王高崇文原籍渤海,其先世迁居幽州(治今北京)。另据安徽《宿松高氏宗谱全编》称,该族先祖即是高崇文,系高士廉的5世孙,其后裔后来迁往成都。五代时,在后蜀政权中担任要职的高讽自称是高崇文之孙高骈的后代,在前蜀时就已居住在西川一带,可能就出自高崇文后裔迁人西川的一支。至元末明初时,又有部分高崇文后裔迁往安徽宿州。后唐时。扬州人高郁被割据湖南的马殷聘为谋士,为马氏楚政权的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家族也随之迁居湖南。后来高郁被杀,其族人逃散各地。 说明,表中所列只是现尚有据可考的部分高姓分布情况,升非包括当时高姓的所有分布区域。 从隋唐五代高姓群体的地域分布来看,较前代更为广泛’包括今华北、东北、西北及东南的许多地区(见附表)。各地高姓的兴衰状况也有所变化.其中渤海高氏虽多次遭受打击,但仍继续保持本姓最大族群的地位,但到唐代末五代,由于接连不断的藩镇混战,渤海高氏集聚的蓚县及邻近的沧州、德州一带百姓离散,村落萧条,“城空野旷,户口存者十无三四”。”从此,渤海高氏本支逐步趋于衰落;由渤海高氏分离出来的渔阳、晋陵高氏则一直呈兴盛势头;河南高氏在一部分渤海高氏迁入后’也开始兴旺起来。辽东高氏在唐中后期渤海国(在今辽宁、吉林一带)时更是异常活跃,成为当地仅次于王族的第二大姓.据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在《渤海国志长编》中统计,在渤海国各类人物中’高姓有56.窝千苴食大姓。另据王承礼《渤海简史》统计,仅渤海国出使唐、日本、新罗的高姓使臣就有14人之多。这众多渤诲高姓人物大多为原高句丽高氏和渤海高氏的后裔.此外,又有京兆高氏、荆南高氏、西川高氏、河西高氏等多个高姓群体相继兴起。随着众多高姓群体在各地的相继兴起和渤海高氏本支的衰落,到五代时,许多高姓人物已不再一味称自己出自渤海高氏。 四、宋元时期的南迁浪潮 高姓群体的南迁浪潮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初露端睨,到宋元两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更是全面展开。从此。南方地区,特别是今苏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东南地区成为高姓群体又一个主要分布区域。 宋元时期北方高姓的大规模南迁活动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两宋之际。此期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金王朝在攻灭辽国后,随即继续挥兵南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攻下宋都汴京。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称帝,并逃往江南,偏居东南一隅,史称南宋。在北宋灭亡到南宋初期间,原北宋的大小官员和北方各地豪门大族,以及大批中原居民纷纷举家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北人南徙浪潮,其中就包括了众多高姓家族。二是南宋末年.此期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全面崛起,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正式建立政权,这就是后来的元王朝。蒙元灭掉与宋对峙的金朝后,进而向南宋进攻,于1279年灭了南宋,重新统一全国.在蒙元军队南下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和元军的杀戮,又出现了民人南迁浪潮。不过,与两宋之际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次南迁。就高姓而言。主要是原来居住黄河、江淮一带的向长江以南迁移;原居住江南一带的则进而向今广东一带迁移。三是元末明初。此期战乱再起,尤以中原和江淮地区最为激烈,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南迁浪潮,不少高姓家族也加入到迁徙行列,其南迁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南方地区。 在宋元时期的历次南迁浪潮中,较具影响的高姓家族主要有以下几支: 一是高琼家族。宋初名将高琼是唐初宰相高士廉(渤海高氏)的后裔,系高士廉的13世孙。唐德宗时,高琼7世祖高岳被流放到蓟门(今河北蓟县),子孙定居于此,故史称琼为燕人(蓟门在先秦时属燕国地).高琼在宋太宗、真宗两朝为将,战功卓著,官至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他有]4个儿子,63个孙子,“5个曾孙,可谓子孙繁盛,家族显赫。到宋室南渡时,高琼家族已传至第6代。在大规模的南迁浪潮中,高琼的6世孙世英、世定、世则、世祚、世选等人率族人迁居于今浙江、江苏南部和四川等地。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的《海宁岩门高氏家谱》、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的《萧山高氏宗谱》、1915年续修的《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等谱牒和《宋史》的有关记载,当时高琼家族部分成员南迁的基本情况是:(1)高公泰之子高世英随宋高宗南渡,定居都城临安(治今浙江杭州);世英子高道安移居钱塘(今属杭州),后裔又散居余姚、平湖(今均属浙江)等地;世英孙高翥移居海宁(今属浙江),成为后世海宁高氏的l世祖.(2)高公绘之子高世定迁居临安;世定曾孙高不愚又移居钱塘县。(3)高公纪之子高世则定居温州(今属浙江);世则长子高百之的后裔迁居上虞(今属浙江);世则次子高千之的长子高于蕃移居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子蕃的子孙又有数支迁至萧山、诸暨(今均属浙江).高公纪另一子高世赏定居余杭(今属浙江)。(4)高公绶之子高世聞、高公纨之子高世闶、高公景之子高世杰均定居明州(治今浙江宁波)。 ……
ISBN9787801422255,780142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尺寸32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