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赵 [平装] 9787801422248,78014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本丛书系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集合百余名专家学者精心撰写,共100卷,每卷一姓。从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赵姓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满仓著。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赵”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序 家庭,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更是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现在我们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迹,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寻根的情结。 中国的“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先秦时期,有“姓”有“氏”,意义截然不同。到战国晚年以后,原来的“姓”逐渐泯灭。汉代以来的“姓”实际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迁。至于少数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国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确证。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前言云“已知中华民族古今姓氏的总数有六千三百多个”,《辞典》实收4386条。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单字姓1886个、复姓637个,共2523个。考虑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这显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数。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个之多,杜若甫、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华民族姓氏也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由此足见,对“姓”的研究,确实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分支。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更极重视。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有家谱刻辞,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原则,并且逐渐形成了严格显示家庭内部亲疏关系的丧服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战国末成书的《世本》一书,应是这个传统的产物。到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仅有王公贵族有谱,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数量庞大的家谱,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谱系之学虽然源远流长,各种家谱尤为繁多,汗牛充栋,然而由于年世绵远,其间缺失疑难,情况复杂。宋代洪迈作《容斋随笔》,已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现代关于中国“姓”的研究,必须在浩若烟海的材料中网罗辑集,求其真相,其难点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溯源问题。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间,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绛史传,探源溯本,不能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 第二是制度问题。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变异颇大。我曾有小文《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说明古时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与职官,有的死后有谥,复杂异常,而家族得氏(即后来的“姓”)常与这些有关。事实上各个时代“姓”的制度,都需要专门研讨。 第三是流变问题。中国古今姓氏,多所演变,有分有合,情形非常繁复。总的说来,我国的“姓”数目众多,但相对于数量很大的人口而言,“姓”又显得较少,和外国的“姓”,包括邻国如日本的“姓”,有着差别。我国怎样形成像“李”、“张”、“王”等等的人数特多的“姓”,又怎样保存非常冷僻罕遇的“姓”,很值得研究。 第四是民族问题。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自然应作专门探讨。东北师范大学陈连庆先生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提出:“古人对姓氏之考证,重点多在汉族之姓氏,而对非汉族之姓氏虽有注意但多忽略”,其说极是。陈书范围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分为匈奴之属,鲜卑、乌桓、东夷之属,高车、柔然突厥之属,蛮、越、溪、俚之属,羌、氐、西南夷之属,西域之属。对于其他时代,也有必要做类似的工作。 尽管有这些难点,近年学术界对“姓”的研究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揭示了一系列问题,澄清了好多混淆和疑难。今天,对古今的“姓”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普及有关学术知识的条件,可说已经具备了。 ……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6、《古文献丛论》1996、《缀古集》1998、《四海寻珍》1998等。
目录
源流篇 第一章“根”在何处:赵姓源流细说 第二章崛起西陇:天水赵氏 人物篇 第一章星光灿烂:赵姓名人的地域分布 第二章治乱明君与恣情昏主:赵姓帝王 人文篇 第一章赵氏宗族文化 第二章赵宋宗室文化 文献篇 第一章史志及相关文献中的赵姓资料 第二章碑传中所见赵姓资料
文摘
书摘 族风的转变与盛世拜相 汉隋之间,天水赵氏以擅长军事知名于世,其家族人员如赵迁、赵煲、赵芬等以军功获得了准宰相的高位,而到了隋唐时代,随着统一局面的出现以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朝廷崇尚文事。虽说没有形成如西方的文官制度,但文官的作用大大地加强了,其地位自然得以上升。赵氏家族适时地调整生存方式,既延续赵氏传统的崇武风尚,又致力于文事。隋唐两代,天水赵氏出现了不少文官,更出现了好几个位极人臣的宰相。在唐代,赵氏居相职者共有5位.而出于天水赵氏则占了3位,他们是赵仁本、赵憬和赵彦昭。 赵仁本,唐高宗时宰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仁本为赵公辅直系后代,其五世祖赵瑶,曾任北魏河北太守。赵瑶是赵融的七世孙,而赵融则是赵公辅的十二世孙。赵仁本的祖父赵乾赞,隋时任幽州刺史,封阳武公。父亲赵玄极,为忻州刺史。 赵仁本自幼记忆过人,长于文书,贞观(627—649)初,累迁至殿中侍御史。自隋恭帝义宁以来.朝廷的诏书敕文多出自其手,每遇重大事件他都细心观察。暗自记录,不仅唐太宗很器重他,连一些大臣对他也佩服三分。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自登基以来.求贤若渴。任贤使能,用人之长,避其所短,从谏如流,闻过则改,严于律己,躬自节俭。在他的治理下,唐代国力迅速增长。是以贞观之治,至今为人歌咏。唐太宗又推行友好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致使四方各国频繁来朝。有来有往,这是起码的礼节。一次,太宗拟派一名御史远使外廷。因风闻彼国内部矛盾重重,王好杀戮,加上路途艰遥。御史们多有难色。赵仁本毛遂自荐,越级出使。临行前他对治书侍御史马周说:“食当朝俸禄。就要为皇上分忧。我虽知此行路途遥远,颇多凶险,但为国为君.我在所不辞。”后来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安全回到长安。唐太宗非常高兴,升他为吏部员外郎。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赵仁本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三品,旋转为司列少常伯,参知政事,但由于与右仆射许敬宗有些怨隙,为其所谗,被罢知政事,改授尚书左丞。因此,赵仁本在宰相位置上的时间并不很长,加上唐代太宗、高宗两代,政事堂会议是朝廷的决策机关,所以他当时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但他还是做了不少有功与朝廷的事,史书说他与当时的另两位宰辅孙处给、乐彦玮“并有名迹” 咸亨(670—673年)初,赵仁本卒于任上.赵彦昭。字奂然.祖父赵子迁,隋时官至鹰扬郎将.父亲赵武孟,少时不喜读书,常与不良少年上山打猎。一次打猎回家,看见母亲正在痛哭,他连忙跪下问是何缘故,母亲说:“自从你父亲过世之后,我们母子相依为命,原指望你用心读书,将来为国立功,为家立名,不料想你整日闲逛,无所事事,叫我好不痛心。”赵孟武听罢,羞愧难当,从此闭门不出,日诵夜读,终于博通经史,一举考中进士。后历官长安丞、右台侍御史、监察御史,并撰有《河西人物志》十卷。 赵彦昭少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后任南部尉,后由新丰丞升为左台监察使。唐中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 景龙元年(707年),中宗以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赞苷,命赵彦昭为使,陪同金城公主前往吐蕃.赵彦昭担心出使在外会失去权柄,便有些畏难。在司农卿赵履温和安乐公主的帮助下,中宗改派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替了赵彦昭。赵彦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中宗懦弱,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与上官婕妤(婉儿)等用事,贿赂公行,政出多门。虽然赵彦昭小心谨慎,但就在金城公主正式起程前往吐蕃后不久,安乐公主与韦后联手鸩杀中宗。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起兵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立相王为帝,是为睿宗。睿宗继位后,赵彦昭被外放为宋州刺史,接着又再贬为归州、凉州。一年多以后好不容易回到京城为吏部侍郎,以被令持节安边,Iiil来后升为御史大夫。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密谋废玄宗。当时宰相7人,党附太平公主的有萧至忠等4人,玄宗与宰相郭元振、将军毛仲等率兵镇压,萧至忠被杀,太平公主被赐死。郭元振与赵、彦昭平日的关系甚好,事后便奏说赵彦昭首先得知萧至忠等人欲叛,尔后一起商议镇压叛乱。如此,赵彦昭被任为刑部尚书,封为耿国公。 中宗时,有一女巫名赵五娘,常挟持鬼符出入宫禁,赵彦昭以姑姑相称。开元(713—741)初,与赵彦昭素有过节的殿中侍御史郭震素以此上书,说赵彦昭与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请求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姚崇也不太喜欢赵彦昭的为人,于是借此将他贬为江州别驾。 这次被贬对赵彦昭打击很大,他再也没有回到过长安,而在贬所郁郁而终。 唐代3位出于天水赵氏的宰相中,赵仁本为许敬宗所谗,赵彦昭为郭震素所毁,只有赵憬深受当朝者的信重,人以为贤。赵憬的母亲去世后,坟上长满了香草兰花,人们传说这是神灵嘉奖赵憬及其家族,使其祖坟生出香芝幽兰,是为“芝兰之德”。赵憬别有专传,此不赘述. 赵憬有子4人:赵宣亮、赵全亮、赵元亮、赵承亮。赵全亮官至侍御史、桂管防御判官;赵元官官至右司郎中、侍御史知杂事;赵宣亮和赵承亮作为长子和末子,以门荫授官。 第三章五世为王的番禺赵氏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对秦王嬴政说这句话时,赢政乐得直拍大腿,连声道好。十几年后,赢政平灭六国,统一中原,成了始皇帝,便依照韩非的这一教导,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机制.可是这位千古一帝并不是圣人,他还没死,天下就开始乱了,忙得他四处出巡镇抚,结果累得在沙丘暴卒。五年后,由他派往岭南执行平越任务的真定人赵佗树立王旗,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赵佗的为王不仅促进了岭南的经济与文化开发,同时也将 赵姓势力推进至南方,使赵姓再次重温帝王家国的美梦。 乱世豪杰 种种史料证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完成六国一统之后,将北击匈奴、南平岭南作为他的主要任务.自春秋战国以来,南越和北胡一样,对中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威胁,而中原地区为了获得安宁.往往多对胡、越进行打击。 ……
ISBN9787801422248,780142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章义和
尺寸32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