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与佛学》为“理学学术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七章,主要研究了宋明理学的形成和佛学的助缘作用;浸淫佛学,儒家本色——周敦颐与佛学;以儒为本,融摄佛学——二程与佛学;兼采佛释,综罗百代——朱熹与佛学;以佛禅方法,建心学体系——陆九渊与佛学等有关理学与佛学的知识。
编辑推荐
《理学与佛学》:
宋元明清学术围绕以理学为主干的儒学共生繁荣,合力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走向最后的高峰。理学内容的丰富性折射时代思潮的多样性,既要入其内,更要出其外,既有理学与释、道、易各家及周围社会的横列,也有从宋明到现代的纵贯。理学的时代虽离我们远去,但通过它而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命脉仍然在代代流传。
宋元明清是理学文化由造极走向衰微的时期。两宋是中华文化学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造极期。所谓造极是指度越汉唐、和合三教、学风创新、学术繁荣的新时代,是学术多元、学派林立、大师辈出、自由论辩、成果辉煌的新时代,这是中华文化的和合创新,中华学人的智慧凝练,五千年文脉的绍承发展。 作者简介
王心竹,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承担韩国儒藏的点校等多项课题,在各类学术杂志、报刊发表论文与文化评论多篇。
丛书主编简介:
向世陵,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顾问等职。发表高质量论文若干,出版多部有影响的专著,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学术奖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形成和佛学的助缘作用
一、佛学融合儒道的本土化历程
二、宋代佛教的发展状况
三、中唐以来儒士们复兴儒学的努力
四、北宋初年的儒佛关系及宋明理学的形成
第二章 浸淫佛学,儒家本色——周敦颐与佛学
一、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二、抽关启钥,再辟浑沦
三、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
四、周茂叔,穷禅客?
(一)《爱莲说》与佛学
(二)《太极图说》及《通书》与佛学
五、气象恢宏,儒家本色
第三章 立足儒学,直斥佛氏——张载与佛学
一、精思力学,刚毅严整
二、以甚笃持循,倡学贵有用
三、释氏之说所以陷为小人者
(一)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
(二)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
(三)释氏待天下万物之性为一,犹告子“生之谓性”
(四)浮图不知穷理而自谓之性,故其说不可推而行
(五)浮屠谓死生转流,为不知道
(六)释氏之言虽不可思议,实无所依取
四、取珠还椟,斥中有摄
(一)本体论结构上的借鉴
(二)人性论上的融摄
(三)救儒之功莫大焉
第四章 以儒为本,融摄佛学——二程与佛学
一、程氏二兄弟,儒门两先生
二、虽气质迥异,皆发明道统
三、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四、佛氏之害,甚于杨、墨
(一)佛之所谓世网者,圣人所谓秉彝也
(二)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
(三)释氏言成住坏空,便是不知道
五、释氏之学,略见道体
(一)理本论与“佛性”、“真如”说
(二)理气论与华严“理事”论
(三)理一分殊说与华严“一多相摄”论
(四)“只心便是天”与“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五)伊川言气质之性,正犹佛书所谓水中盐味,色里胶清
(六)革除人性之染蔽与佛学的染蔽说
第五章 兼采佛释,综罗百代——朱熹与佛学
一、究天之际,立圣贤志
二、继续道统,道学宗主
三、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
四、佛则人伦灭尽,禅则义理灭尽
(一)吾儒心虽虚而理则实,释氏则一向归空寂去了
(二)释氏所见所养非心性之真
(三)释氏书皆中华文士相助撰集
五、释氏于天理大本处,见得些分数
(一)理一分殊与月印万川
(二)理事显微体用论与华严之即体即用说
(三)佛家说心处,尽有好处
(四)始学工夫,须是静坐
(五)书院教育中对佛家思想的借鉴
第六章 以佛禅方法,建心学体系——陆九渊与佛学
一、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
二、承孟氏之学,开心学之统
三、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
四、儒里佛表
(一)由孟子之“心”到陆九渊之“本心”
(二)陆、佛“心本论”之异同
(三)“发明本心”与“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
(四)陆、佛顿悟、自悟说之异同
(五)剥落、得师友剖剥与净染、得善知识开示正路
(六)不著文字、六经注我与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五、以义利二字判儒释
(一)儒释之辨,乃公私义利之别
(二)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
(三)释氏实未免生死,未出轮回
(四)所谓异端者非专指佛老
第七章 释氏之学,尽为我用——王阳明与佛学
一、兼资文武,功名昭揭
二、其学虽三变,始终不离儒
三、谁道阳明不是禅
四、以儒为体,以佛为用
(一)良知与灵知心体
(二)知行合一与定慧体一不二
(三)“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与佛性“非善,非不善”
(四)顿渐结合说对佛学的借鉴
(五)自作主宰、六经皆记籍与一切经书,皆因人置
(六)借禅佛方式开示弟子
五、禅之学,不可以治家国天下
(一)释氏专务养心,不可以治天下
(二)释氏之尽心,只成就他一个私已的心
六、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
结语
参考文献
跋 文摘
版权页:
世称“安定先生”。幼年“家贫无以自给”,七岁能文,曾游学于山东泰山苦读十年,每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中。胡瑗以圣贤自期许,致力于儒学的复兴。他在湖州讲学时分“经义”、“治事”二类,治事包括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出经世致用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安石誉之为“天下豪杰魁”。孙复(992-1057),字明复,号富春,北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因长期居泰山讲学,人称“泰山先生”。孙复幼年家贫,父早亡,但力学不辍。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虽贫穷困顿,但他不以生计为意,安贫乐道,与群弟子讲求儒道,乐此不疲。其门下多出贤良之士,如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皆一时精英。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世称“徂徕先生”。他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遇事敢为。
他们首先对隋唐、五代以来的西昆体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之上,胡瑷指出:“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与这种浮华偷薄之风相对,他提出了为后来理学家所推崇的“明体达用之学”。石介谓“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欧阳修则主张以“道胜”不以“文胜”。范仲淹也要求崇儒家之道,去无用之文。其次,既然在文与道的张力中强调道的一面,那么必然要求从思想上回到经典形态,故由此形成了北宋初年尊经和重视对经典的研读热潮。这其中,胡瑗长于《论语》、《春秋》之学,而于《易》尤精;孙复为《春秋》著名经师;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欧阳修著《易童子问》。这股研读经典的热潮使得东起齐鲁,西至蜀州,南自浙闽,北到关中,各方诸子均以崇儒为宗。
对“经义”的重视,又势必导向对儒经的重新理解,这就形成了庆历时期的疑古疑经思潮。
ISBN | 9787544515672 |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作者 | 王心竹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