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陆 [平装] 9787800287169,7800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华姓氏谱:陆》内容简介:本丛书系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集合百余名专家学者精心撰写,共100卷,每卷一姓。从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广征博引,史料翔实。 《中华姓氏谱:陆》是中华姓氏谱中的“陆”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中华姓氏谱:陆》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书评 家庭,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的家庭或者说家族,更是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形式,而“姓”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现在我们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迹,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了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了寻根的情结。 中国的“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广度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先秦时期,有“姓”有“氏”,意义截然不同。到战国晚年以后,原来的“姓”逐渐泯灭。汉代以来的“姓”实际是先秦的“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迁。至于少数民族的“姓”,又各有特色。中国自古至今,究竟存在有多少“姓”,尚有待研究确证。1985年出版的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前言云“已知中华民族古今姓氏的总数有六千三百多个”,《辞典》实收4386条。1990年印行的毛玉良《千家姓》,收单字姓1886个、复姓637个,共2523个。考虑到古代姓氏多有佚失,这显然不能是古今姓氏的全数。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 录古今姓氏已达12000个之多,袁义达、杜若甫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中华民族姓氏也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由此足见,对“姓”的研究,确实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科学分支。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更极重视。在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有家谱刻辞,其先祖可上溯到商以前的夏代。到周代,“同姓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原则,并且逐渐形成了严格显示家庭内部亲疏关系的丧服制度。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战国末成书的《世本》一书,应是这个传统的产物。到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仅有王公贵族有谱,后世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数量庞大的家谱,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谱系之学虽然源远流长,各种家谱尤为繁多,汗牛充栋,然而由于年世绵远,其间缺失疑难,情况复杂。宋代洪迈作《容斋随笔》,已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现代关于中国“姓”的研究,必须在浩若烟海的材料中网罗辑集,求其真相,其难点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溯源问题。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间,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绎史传,探源溯本,不能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 第二是制度伺题,如上所述,古今姓氏等制度变异颇大。我曾有小文《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说明古时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与职官,有的死后有谥,复杂异常,而家族得氏(即后来的“姓”)常与这些有关。事实上各个时代“姓”的制度,都需要专门研讨。 ……
目录
源流篇 第一章 陆姓寻根探源 黄帝之后,陆终后裔 出自妫姓,田齐之陆 春秋戎族,陆浑国姓 代北鲜卑,河南之陆 第二章 良将名臣,江东望族——汉与六朝时期陆姓的兴盛 吴郡之陆由来 江东大族,陆逊为忠 南朝多陆氏俊杰 第三章 以贵承贵,名姓豪族——北朝时期陆姓的勃兴 源于鲜卑的汉化改姓 北朝陆姓主要家族 第四章 名相显士,交相辉映——唐宋时期陆姓的发展 吴郡、河南陆氏的绵延 嘉兴陆氏家族 山阴陆氏家族 金溪陆氏家族 楚州陆氏家族 第五章 枝柯遍布,各呈风采——元明清时期陆姓的分布及合姓 元时期陆姓家族 明清时期陆姓家族 明清时期陆姓的地域分布与特点 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 第六章 台港澳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的陆姓 台港澳地区的陆姓 少数民族中的陆姓 人物篇 第一章 陆姓人物概说 第二章 主要著名人物 政治名流 军事将领 学术显士 技艺英才 人文篇 第一章 陆姓的家训族规 陆游家训 陆陇其与《治家格言》 金溪陆氏大家庭的家训族规 “文化世族”陆氏的家训族规 外姓取陆为名与开除陆姓乡籍 第二章 陆姓的祭祖族产 陆姓的祭祖 陆姓的族产 第三章 堂号与人物称号 陆姓堂号 人物称号 第四章 诗词典故与掌故记事 诗词典故 掌故记事 第五章 陆姓人文景观 文献篇 第一章 名典正史中的陆姓资料 正史所记 其他综合性文献 第二章 碑铭墓志、传记文集中的陆姓资料 碑铭墓志 传记文集 第三章 陆姓家谱与人物年谱 陆姓家乘族谱 陆姓传世年谱 第四章 主要工具书及方志资料
文摘
第二章 良将名臣,江东望族——汉与六朝时期陆姓的兴盛 汉与六朝是陆姓一族发展史的重要时期。当时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我国入汉后,封建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在东汉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开始 大量积聚起来,豪强地主势力壮大,结果愈演愈烈。至东汉末,中原地区混战频仍,社会动乱,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中州士人纷纷南迁。陆氏也正是顺应了这样的潮流,来到江南吴地,繁衍生息,以致臻为“江东大族”。 陆氏在这一时期的世系比较清楚。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指出:“朱张顾陆,吴中四姓,而陆氏尤盛,自三国至南北朝代有闻人,《新唐书》列传及宰相世系表所载名位著闻者约不下数十人,皆一族也,呜呼!可谓盛矣。” 陆氏此时期的地理分布,很明显的特征是主要集中在江南吴地的吴郡,正史中所载自汉魏至南朝梁陈中有列传的陆氏均为吴郡人,吴郡在汉代隶扬州刺史郡部,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下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余杭、钱塘、富春、由拳、海盐。六朝时吴郡领县或有增加或有减少,但大致地域范围变化不大,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和安徽南部一些地方。吴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三国孙氏即起自富春,地属吴郡。陆氏家族也根基于江东吴郡,再在此处发展壮大。古代常以郡望来区分一个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实际上是指世代居住在某一地区的著姓大族,他们祖上世代有高官或名人,因此门第高贵,地位显赫,在社会上受到敬重、仰望。陆氏成为江东望族,吴郡为此时期陆氏的郡望。 陆逊是该时期中的重要人物,是东吴孙吴政权中倚重的将领,官至丞相要职,在吴郡陆氏中首开先河。陆逊深知江东的重要性,于国于家都为立足之本。所以,当他在夷陵打败刘备,刘备退往白帝城时,东吴许多将领主张继续进兵白帝,以擒刘备。陆逊则坚持认为不可追击,以防北方袭击江东。这远知灼见说明陆逊知道稳固江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时,江东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差不多都是身任要职,且是终身制。他们身死之后,原有的部曲,照例由长子世袭。陆逊部曲数千人,以后由他的儿子陆抗承袭其业。陆抗部曲数万,陆抗死后,由五子分领,如此历代沿袭,这对陆氏家族的衍传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江东世家豪族包括陆逊一族在内的实力,连敌国都不敢轻视,所以魏国大将邓艾感叹地说:“孙权已殆,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吴郡陆氏一直到南朝陈亡还未下坠,说明陆氏“江东望族”的实力之强,其族内主干是陆逊、陆瑁兄弟俩世系的延伸。此外,陆氏有许多人担任官职,众多族谱以官职或所在地命名称为支,这些支脉有如散枝开叶,逐步遍及全国。但众多族谱内在记载这些支的支名和人名时常有混淆,其后世系的记述也有疏漏,所以王鸣盛也说“相传陆氏支派凡四十有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择要记载了八支,这八支是以陆闳为始的颍川支(陆闳任颍川太守,有的族谱将陆逊归入颍川支);以陆稠为始的荆州支(陆稠任荆州刺史);以陆肃为始的丹徒支(陆肃任丹徒今);以陆逢为始的乐安支(陆逢任乐安侯);以陆恢为始的谏议支(陆恢任谏议大夫);以陆元之为始的鱼圻支(陆元之隐居鱼圻);以陆玩为始的太尉支(陆玩官任太尉);以陆瓘为首的侍郎支(陆瑾任中书侍郎),以上均为吴郡之陆的支系。三国、南朝的陆氏围绕“吴郡之陆”展开,“吴郡之陆”又可上溯至“平原之陆”,在此转化过程中,陆氏同时向江南地区、主要是向江东播迁。 吴郡之陆由来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十三下对平原之陆的传衍有详细的记述,《元和姓纂》原书内也有论述。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于《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校记,对《新唐书》、《通志》又作校订。由《新唐书》、《通志》和《元和姓纂》(岑补)的记载,对平原之陆至其后的吴郡之陆的来龙去脉,基本叙述清楚。许多史籍和家谱也多沿袭此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如下:“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通谥日元侯,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即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据此受姓渊源有清晰的交待,即由“平原之陆”传衍至“吴郡之陆”。 所以,许多史籍和族谱以齐宣王少子陆通为一世。有的统谱称陆通为王妃无盐氏所出,此说无据且似有攀附之嫌,不足为信。陆氏始祖陆通谥日元侯,婚配韩氏夫人,生子陆发。 二世陆发,齐泯王时,拜为上卿,封为陆侯,燕师破齐,侯居千乘,卒后谥日恭侯。婚配蔺氏夫人,蔺氏夫人据载是赵国蔺相如之从女。蔺相如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与大将廉颇计较名位。以后廉颇自知理亏,负荆请罪,引出“将相和”流芳千古的典故美谈。蔺相如的从女当然也属名门望族,其时陆氏也是官宦传家,二家高门通过联姻更为显荣。陆发生子:陆万、陆皋。 三世陆万,齐国上将军,王建十六年秦灭东周,率师勤王,殉职,婚配孔氏,无出。 陆皋,齐襄王朝拜为上卿,王建时袭封为陆侯,秦灭齐,虏王建,陆皋哭于太庙自刭以殉,谥日昭侯,婚配魏国信陵君之长女。信陵君也是历史上很有名望的人物。陆皋去世后,即葬在平原故地。陆皋生子陆邕。 四世陆邕,齐王建时为卿,随王被虏,秦始皇让他为柱下吏。他弃官,隐居淮南,自号休休子。陆邕生二子陆贾、陆资。 五世陆贾,汉代名臣,协助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职系主掌议论,陆贾以有辩才盛名于世。陆贾生五子:陆烈、陆良、陆蒙、陆平、陆信。 陆资,汉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令。陆资生子陆祯。 六世陆烈,字伯元,汉谏议大夫。陆烈曾为吴令,后迁任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卒于任上,由于他在吴地当官时政声很好,吴人思念他,迎他葬在吴地胥屏亭,婚配王氏,陆烈生二子:陆衡、陆盱。 七世陆衡,汉卫尉令,居于楚。陆衡生子陆沮。 陆盱,字子元,汉襄贲令,葬父陆烈吴,有些陆氏族谱认为“遂家焉,吴郡陆氏自此始”,婚配吴氏,死后葬上方山(今苏州市郊西南)。陆盱生子陆鸿。 上述世系可用下列图表表示: 其中除陆通是始祖外,陆贾、陆烈、陆盱三人也是族内重要人物。陆贾是汉朝开国元臣,跟从汉高祖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他向刘邦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意即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诚为千古名言,使古代贤良君臣引以为戒。《元和姓纂》在陆通之后直接言及陆贾,并说明“汉太中大夫陆贾子孙过江,居吴郡吴县”。对这一重要环节,叙述得很清楚。陆贾长子陆烈,有父遗风,为汉谏议大夫,曾为吴令,他在吴地为官时政声颇佳。后迁任豫章都尉,卒于任上。但吴地老百姓思念他,迎他葬在当地胥屏亭。《新唐书》称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即自此陆氏家族有重要的迁移,完成了由“平原之陆”到“吴郡之陆”的过渡。许多族谱以陆烈为吴郡始祖,就是出于此故。如现尚存留的最早的族谱《陆氏族谱》(明抄本,申时行等纂修)内称“太祖元侯通,吴郡始祖烈”也持此说。又据《苏州陆氏葑门支谱》载,胥屏亭又名“白坊”,陆烈后裔,唐代丞相陆敦信还曾为此立碑,著名书画家陆柬之书额“吴郡陆氏之祖”。 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陆烈只是在吴郡为官,他为子孙成为吴郡之民留下契机。真正起始者应为陆盱,所以有的族谱称:“陆盱葬父于吴,遂家焉,吴郡陆氏自此始”。此说似更应在理。 此后,陆氏在吴郡散枝开叶,多有分支,踵接而来的是六朝时期的兴盛。 江东大族,陆逊为忠 在六朝,江东多士,陆氏中可谓人才辈出,陆氏家族中影响最大、在历史上名望最著当数陆逊家族了。三国时期作为吴地氏族的陆氏,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世说新语?规箴第十》载:“(吴主)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由此可见其时宗族昌隆,人才迭出。 三国时期,陆和朱、张、顾三姓合为四大姓,于此有“吴四姓”、“吴郡四姓”和“吴旧姓”多说,且对四姓家族特点冠以“文、武、忠、厚”,陆氏以忠闻达于世。如《世说新语》四《赏誉》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刘孝标注:“《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据此,张承宗先生在《三国“吴四姓”研究》文中,从家族史的角度出发,辨析“吴四姓”、“吴郡四姓”、“吴旧姓”内涵之异同,指出“吴四姓”中的“吴”字应该是指“东吴”,而非仅指“吴郡”,并指出四姓排列的意义:按“张、朱、顾、陆”是取四姓人仕孙吴政权之时间先后及资历排列的,按“顾、陆、朱、张”排序则说明东吴后期顾、陆地位高于朱、张,并对陆氏在孙吴政权中的作用和“陆忠”作了透辟的分析。 陆逊家族为吴郡吴人,其家族忠于孙吴政权,所以将“陆忠”笺释为“陆逊之族”或言“陆逊为忠”。陆逊的祖上可追溯至吴郡始祖陆烈或陆盱。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盱为襄贲令,陆盱生陆鸿,陆鸿为汉本州从事;陆鸿生陆建,陆建为渤海太守;陆建生陆哗,也为本州从事;陆晔生陆恭,陆恭为御史中丞,京兆尹;陆恭生陆璜;陆璜生陆文,陆文为弘农郡都尉;陆文生陆亲,陆亲任成都令;陆亲生陆众,陆众举秀才,除郎中;陆众生陆赐,陆赐任丞相府主簿;陆赐生陆闳,陆闳任汉颍川太守,建武中为尚书令;陆闳生有三子:长子陆印,次子陆温、三子陆桓,号颍川支。陆桓生陆续,任扬州别驾。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号荆州支。陆稠任荆州刺史,陆稠生二子陆肃、陆谦,陆肃任丹徒令,号丹徒支。十世孙陆镇之。 陆逊,原名议。《三国志?陆逊传》称他世代都是江东大族。陆逊小时候就死了父亲陆骏,跟随堂祖父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仇,准备进攻陆康,陆康便让陆逊的亲属还吴。陆逊辈分虽小,却年长于陆绩数岁,就替陆绩管理家族事务,可见陆逊自小精明能干,必然对此后陆氏世系的传衍产生影响。 下据《新唐书》和《陆氏统谱》所载,列出由吴郡始祖陆烈至出身于“江东大族”的陆逊世系图表。 有汉一代,除了陆贾外,正史中有陆闳、陆续、陆纡、陆骏、陆绩等人列传。他们都是陆逊的长辈,代代相承,延至陆逊。 ……
ISBN9787800287169,780028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黄锡之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