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韩姓卷 [平装] 7800287181,9787800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安妮宝贝最新力作,下面是作者为此书写的序:在上海写完《彼岸花》之后,我去了北京。那是2001年7月的事情。到写完《蔷薇岛屿》,差不多是1年的时间。这是我的第4本书。 这一年的时间,我在北京。北京的夏天炎热干燥,到处是明晃晃的阳光。渐渐习惯了这个北方城市。有时候想,也许会一直住在这里。总体而言,我自己并没有任何家的概念。长期远离故乡和父母,在陌生的城市里生活,家对我来说,只是一间租住的小公寓。有厨房,有可以用来写作的木桌子,有铺着白棉布床单的干净大床,有一个可以散步的开满蔷薇的花园,有一条狗,有几个朋友。只是如此。
媒体推荐
后记 《中华姓氏谱·韩姓卷》是我所写的第一本“业余”作品。说其“业余”的原因有二:其一,20多年来,虽然我学的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围仍不出历史的圈子,平时多少也接触过一些家族史和族谱之类的材料,但有关中华姓氏发展史的研究毕竟不是我的主业;其二,自从数年前转到学校管理岗位之后,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术研究已完全成了业余时间才能捡拾的副业。正因如此,当童超、赫治清二位先生在一年多以前邀我参加《中华姓氏谱》的撰写工作时,我是非常犹豫的。不为别的,就怕力所不逮而误事。后来,在童、赫二先生的鼓励和鞭策下,我考虑再三,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一方面,我愿意接受挑战,在以往未曾涉足的学术领域作一番新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想给自己加一点压力,挑战与生俱来的惰性。整整一年,没有休息日,也没有高校特有的寒暑假,因为所有的撰写工作都只能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如今,当我学习和工作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正在欢庆建校50周年的时候,这部书稿终于完成,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也有一种挑战自我而成功的欣慰。 当然,书稿得以最终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力。首先,我要感谢研究生唐燮君、吴雯、孔繁敏等年轻的朋友,他们在得知我的困难后,不辞辛劳地帮助我查阅资料,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小唐并承担了一部分初稿的撰写任务。没有我的这些研究生们的鼎力相助,书稿是绝不可能如期完成的。 我也要感谢童超、赫治清二位先生。如前所述,没有他们的极力支持和鼓励,我绝不敢接下这项任务。在书稿撰写的过程中,二位先生不断地给我来信,有鼓励,也有指点,更有鞭策。二位先生的来信,如扑面而来的春风,亦如催人奋进的号角,督促着我快马加鞭。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门章义和师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参加撰写《中华姓氏谱》第一辑的心得告诉我,并将自己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悉数提供给我,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争取了对我而言尤为珍贵的时间。 现已出版的姓氏研究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张、王、李、赵等大姓开始,而有关韩姓的极少,似乎只有赵志凡先生编著的《韩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一种。我以为,这也是利弊相兼的事。韩姓研究成果少,在一定程度上使我的撰写少了参考和借鉴,这自然是不利的一面;但也正因为已有的研究成果少,可以促使我下更大的气力去寻访原始资料,去进行独立思考。 对姓氏研究特别是韩姓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也许可以从这本小书中得到一些启迪。果如此,我将感到欣慰。至于书中可能存在的阙失,则期待着来自专家和热心读者的批评指正。 庄辉明 写于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日
目录
目录巴金谈阅读冰心谈阅读前言到处都有生命的闪光囚绿记枫叶如丹石缝间的生命夹竹桃葡萄月令地下森林断想昙花秃的梧桐赞美生命,讴歌人生猪松鼠马马的故事小麻雀鹰之歌鸟情把动物人格化芦笛墙和基石对水的诗学考察玫瑰树根雨之歌时钟用缤纷的想象诠释人的情感亲近大自然春雨江南夏故都的秋严冬冬日抒情冬天之美云雨雷电暴风雨雪夜江行的晨暮雾日出水乡风情巷富屯溪北京的色彩苏州赋快阁的紫藤花落花枝头写好“这一个”大河一片树叶山垭口草莓晨“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太阳礼赞黄山松人字瀑西风颂(节选)运用象征 展开想象难忘的旋律校园校园短笛迟归在那颗星子下有一首歌童年旧事十三岁的际遇阿菊埋在树下的笔细节描写的魅力老师对我说手册酿我的老师真挚自然的激情皇村再别康桥校园一日创造优美的意境故乡,滋润心田的清泉藕与莼菜海燕故乡的杨梅洗桃花水的时节故乡情家乡的阁楼到石码去母亲架设的桥思乡的情怀酿成了醇酒挂在树梢上的风筝过年,在乡间故乡的榕树焦急乡愁曲折委婉游子心龙年谈龙废墟历史方寸田园古城墙风景钱这个东西开拓广阔的心灵世界美丽而忠诚的朋友艺术是什么科学和艺术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观舞记学艺三题安塞腰鼓色彩缤纷的启示向日葵怀素《食鱼帖》我希望卢浮宫的微笑为伊憔悴我与绘画的缘分米洛的维纳斯走进美术的殿堂在声音的世界里古黄的人三张头等舱机票投向音乐海傅聪?莫扎特?傅雷贝多芬百年祭在音乐的海洋里后记
文摘
书摘 韩延寿有三子,即韩建、韩维中、韩婴,三人皆为郎吏。韩延寿临刑前曾以自己的遭遇为戒,叮嘱他们仕途险恶,不要再做官了。韩建、韩维中、韩婴等弟兄三人听从其父的告诫,在韩延寿被杀之后都辞去了官职。至韩延寿之孙韩威,又重新出来当官,并做到了将军。韩威颇有其祖之风,为人讲究恩信,能够服众,征战时手下将士都愿出死力。但他后来也因奢华僭越而被杀,连结局都跟他祖父一样。 比韩延寿稍后的韩勋,字长宾,史籍中也称其为京兆杜陵人,但未交代他的家世。韩勋在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任左冯翊,河平三年转为少府;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升迁为执金吾;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为光禄卿,次年升大将军,死于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从韩勋前后担任过的官职来看,他也是西汉时期京兆韩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其地位与韩延寿不相上下。韩勋与韩延寿二人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理由有二:其一,二人都在西汉中期迁居杜陵;其二,韩勋字“长宾”,韩延寿的字则是“长公”,这也许意味着他们可能是韩氏中的同辈人。韩勋很可能与韩延寿一样,也是韩王信的后裔,并在差不多同时迁居京兆杜陵。 从史籍的记载看,自王莽篡政,天下纷乱,韩延寿之子韩维中等韩姓人物均隐居不出。进入东汉、三国以后,京兆韩姓的繁衍似乎没有大的发展,没有出现多少值得史籍记录的重要人物,京兆韩姓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史书上有明文记载的东汉、三国时期的京兆韩姓人物,一是韩皓,右扶风(今陕西西安西北)人,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任护羌校尉,曾移湟中屯田至两河间,借以防范群羌,后被免官。一个是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人,为东汉隐士。他时常采药贩卖,为避世而遁人霸陵山中。东汉桓帝屡次遣使征召,韩康不得已,才许诺应召。但在应召的途中又逃遁而去。还有一些韩姓人物,如韩融、韩縯、韩馥等,都曾在京师长安为官,但他们都是颍川韩氏,而且有的被免官回乡,有的任职时间不长,似乎都不能列入京兆韩姓,对京兆韩姓的繁衍发展也没有什么影响。 京兆韩姓的辉煌,是在唐朝时期,其标志则是韩休在唐玄宗时出任宰相。 韩休,字良士,《新唐书》中称他为京兆长安人。其父韩大智,字不惑,有兄弟三人,而大智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从前述南阳韩姓的世系可知,大智三兄弟也是韩王信的后裔,是南阳韩姓的支脉。当然,他们同时又出自于昌黎韩姓。韩姓的这一支脉由昌黎人变为京兆人,应自大智三兄弟至京师长安在朝廷任职开始。 韩休的祖父韩符,曾当过唐巫州刺史,但没有关于他在京师任职的记载。至大智兄弟,开始到朝廷任职。其长兄韩大寿曾任吏部郎中,次兄韩大敏则是武则天时期的凤阁舍人,韩大智虽只担任过洛州司功(一作“司户”)参军,但他随两位兄长移居京兆是毫不足怪的。正因为此,韩大智的儿子韩休被称作京兆长安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书摘1 二世为赇伯,系韩武子所生,亦为晋国大夫。赇伯是其谥,《全唐文》载山阴进士吴畦所撰之《唐赠左散骑常侍汝南韩公神道碑》中作“遁伯”,其名则无记载。 三世为定伯简,赇伯之子。定伯是其谥,简是其名,亦为晋国大夫。 四世名舆,一作“兴”,定伯简之子。谥号则无考,亦为晋国大夫。 五世是韩厥,为舆所生,即韩献子。自韩厥开始,其事迹在史籍中有了较详细的介绍。韩厥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闪光的事迹,与传诵千古的“搜孤救孤”一事相关。据《史记·韩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掌管全国刑狱、纠察大权的司寇屠岸贾图谋作乱,以当年晋国权臣赵盾弑晋灵公,而今赵盾虽死,其子孙遍布朝廷、将要谋反为由,力主诛杀赵氏。而晋景公也担心赵氏势力过强,欲借机削弱赵氏家族。其他显族则想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都不为赵氏说情。只有时任晋司马的韩厥仗义执言,认为赵盾无罪,劝告屠岸贾罢手。屠岸贾不听,决意灭绝赵氏。韩厥无力挽回,就在暗中通报赵盾之子赵朔,劝其率族逃亡。然而赵朔却决心以举族殉难来向世人昭示赵氏的清白和无辜,他只向韩厥提出了一个请求:只要韩厥能保全赵氏的一缕血脉,死而无憾。韩厥含泪答应了。待到屠岸贾诛杀赵氏,韩厥便称疾不出。后来程婴和公孙杵臼共同救护赵氏孤儿,韩厥完全知情,却顶住压力,将这一秘密保守了整整15年。直到晋景公十七年,韩厥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晋景公乃将赵氏孤儿——赵武召回,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田邑,而且杀了屠岸贾。灭其全族。除了营救赵氏孤儿之外,韩厥还在晋景公十一年与另一将领郁克共率兵车八百乘伐齐并大获全胜,以军功升为晋国六正卿之一,号为献子。 六世为韩宣子,名起,又作“士起”,韩厥之次子。晋悼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其父韩厥告老,韩起继为正卿,不久即从韩原徙居州邑(今河南温县东北)。在此后的50多年中,韩起以此为基地,加紧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曾与赵简子一起侵伐晋国的另两个显族范氏和中行氏。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韩起卒,谥号为宣子。 七世为韩贞子,名须,一作“顷”,韩起的第五子,晋国正卿。即位后,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谥号为贞子,一作“平子”。 八世为韩简子,名不信,一作“不佞”,《左传》亦作“伯音”,韩贞子之长子,晋国正卿。晋定公时,公室衰落,六卿强大,韩简子曾奉定公之命与萄栎、魏哆攻伐范氏、中行氏,晋国内乱从此不断扩大。 九世为韩庄子,名庚,韩筒子之子,晋国正卿。其时晋国六卿互相攻伐,韩、赵、魏三家日渐壮大。 十世为韩康子,名虎,韩庄子之子,晋国正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杀知伯,三家瓜分其地,地盘越来越大,势力也超过了晋国的国君,晋君反过来要朝觐韩、赵、魏三家了。 从“受氏十世”的延续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自韩氏的受姓始祖韩武子起,到韩康子时,韩氏的力量在一步步壮大,韩氏的势力在一步步增强,离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晋国只有一步之遥了。 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韩康子死,其子启章继为晋国正卿。次年,兴师伐郑,杀郑幽公。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启章卒,谥号武子,与韩氏受姓始祖韩万的谥号相同,故在韩氏族谱中常别书“讳父康子虎”。 启章的儿子名虔,一说名“处”。虔继其父为晋国正卿后,势力浙强,与郑国屡有战事。在继立的第六年(公元前403年),韩虔和赵籍、魏斯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这是韩氏的形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韩虔在位九年卒,谥号为景,故称景侯。 景侯的儿子名取,一作“稚”,周安王三年(公元前399年)继位为诸侯,在位13年卒,谥号为列,史称韩列侯(亦作“韩烈侯”)。 列侯的儿子,名猷,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即位,在位期间,凭借韩氏祖辈奠定的基础,连年对外用兵,先后攻伐郑、宋、齐诸国,夺取了郑国阳城,俘虏了宋国国君,显示了韩氏的强大实力。他在位10年卒,谥号为文,史称韩文侯。 文侯的儿子,名屯蒙,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即位。就在他即位的当年,与赵、魏共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以此为标志,韩氏完成了其由形成到发展、再到勃兴的历史过程,成为战国初期的“七雄”之一。次年,韩又灭亡了郑国,并把都城迁到了郑,即今河南新郑,此后韩国因之亦称“郑国”。文侯的儿子在位6年,被其同姓贵族所杀,谥号为哀,史称韩哀侯。韩哀侯的被杀,实际上预示着韩氏在勃兴的同时,其内部已潜伏着危机。如同在陡坡上推巨石,往上提升步步艰辛,向下滑落则一泻千里。 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韩哀侯被同姓贵族韩严所杀。韩严,亦作韩山坚,他身为韩姓贵族,虽然杀了哀侯,却并没有自己夺取国君之位,而是依然立哀侯之子韩懽(一作若山)为国君,是为韩懿侯。韩严为什么杀哀侯,其结局如何,史籍中都没有记载,因而也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懿侯即位时,也正是魏惠王称雄于中原之时,内部乱象已开始萌芽的韩国,屡屡成为魏国侵伐的对象,并在与魏国的交战中屡遭败绩。懿侯在位12年。 周显王六年(公元前363年),懿侯死,其子昭侯仁敬继立。即位之初,韩国屡受秦、宋、魏等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直到其即位的第八年(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被任用为韩相,教以驭臣下之“术”,整治国内秩序,国势复振,各国诸侯才停止了对韩国的侵伐。可惜好景不常,韩昭侯在位时间虽长达30年,但至其晚年,随着申不害的去世,韩昭侯生活日益奢侈,不恤民困。而同时期的秦国却任用商鞅,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国力迅速强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韩昭侯死,其子宣惠王韩用康继立。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形势面前,宣惠王缺乏雄才大略,外交上忽纵忽横,曾屡败于秦;晚年又联秦击楚,典型的朝秦暮楚,致使国势日削。他在治国上缺乏才干,而在称王方面却不甘人后,即位11年即改君号为王,韩国国君称王从他开始。宣惠王在位21年卒。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宣惠王之子韩仓(一作“苍”,又作“承”)继位,是为韩襄王。襄王与其父一样,在外交上时纵时横,飘忽不定,自然也难以有大作为。襄王晚年,太子婴死,诸公子争夺太子位,导致内乱,国势又遭削弱。 ……
ISBN7800287181,978780028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李学勤
尺寸0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