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秦腔 [平装] 9787806808870,7806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465445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地方剧艺术
《品评秦腔》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最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编辑推荐
《品评秦腔》: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目录
一、关爱秦腔 (一)领导与秦腔 毛泽东与秦腔艺术 毛泽东与民众剧团 彭德怀同志为《穷人恨)一剧 给民众剧团的信 贺老总和群众剧团 习仲勋的秦腔情缘 振兴秦腔利国益民——纪念西安易俗社建社八十周年 (二)名人谈秦腔 吕南仲和鲁迅 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 秦腔 西北戏曲访问小记 附录:周扬致程砚秋先生的一封信 与西安戏曲界谈艺 谈秦腔几个传统剧目的表演 三大秦班进北京 看同州梆子 秦腔不得了呀! 要把生活摸得熱熟的 还是要戏曲化 祝贺与联想 戏问 二、记忆秦腔 (一)秦腔名家 为戏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纪念魏长生逝世一百八十周年 值得推崇和学习的戏剧艺术家——纪念封至模诞辰一百周年 (二)重大活动 在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的日子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表彰陕 西省振兴秦腔汇报团的决定 群星汇聚金城观众大饱眼福——记首届五市秦腔名家交流演出 跨越时空的历史索寻——陕西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 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综述 坚持传承创新 发展秦腔事业——陕西省第一批秦腔代表性传承 人交流展演活动综述 戏剧人才(西北五省区梅花奖演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讲话 人民需要戏剧 戏剧需要人民——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综述 三、理论秦腔 (一)秦腔史论 梆子腔源流概论 秦腔与京剧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张鼎望与《秦腔论》——读曲随笔 立足甘肃说秦腔 (二)振兴秦腔 我有的你没有——振兴秦腔断想 发展秦腔重在统筹秦腔资源优化秦 腔生态 守望秦腔 对大秦之腔文化定位的思考 秦腔“热”后的“冷”思考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 秦腔戏与西北民风民性 四、评说秦腔 (一)秦腔音乐 深切的怀念——忆王依群老师 方言、声腔与戏曲新剧目创新作 戏曲音乐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王依群的理论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薛增禄在秦腔音乐上 的贡献 音乐是剧种的决定者——“西秦腔”研讨会有感 ……
文摘
版权页: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王绍猷《秦腔记闻》)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秦地)一带,生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秦腔的“娘家”在古长安。太史公日:“长安,故咸阳也。”(《水经注》)正因为陕西西安(古长安)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并且中国戏曲之完备得力于唐代“梨园”的兴盛,所以,以秦腔艺术为代表的陕西戏曲又具有全国的意义。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清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3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清人吴太初《燕兰小谱》)秦腔在京城扎了根,与当时的“徽班”长期同台献艺。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藏、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作为一种要继承发展的传统艺术形式,被纳入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古老的秦腔焕发了青春。陕西秦腔院团多次进京演出,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巡回演出。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贺龙、彭真、陈毅、李先念、习仲勋、邓颖超、王震、薄一波、杨成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专家田汉、欧阳予倩、曹禺、马少波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纷纷发表文章,赞誉秦腔为“老树红花”,给予秦腔艺术高度评价。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广大民众欢迎。秦腔在全国各地因此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ISBN9787806808870,780680
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
作者冀福记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