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平装] 9787509718421,75097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内容简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围绕中国发展核武器、台湾蒋介石政权“反攻”大陆、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中苏冲突等问题,美国政府对中国奉行了极为僵硬的遏制与孤立政策。这一时期的中美对抗是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以及侮辱、丑化和妖魔化中国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中美之间的尖锐对抗和敌视与中国的言辞或行为没有根本性的联系。相反,中美关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看法。在这一时期.中国既没有挑战美国的能力.也没有挑战美国的意愿。所谓的中国更好战、更危险和更具侵略性的说法,是美国动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遏制与孤立的舆论工具。
编辑推荐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国际政治论坛。
作者简介
刘子奎,湖北钟祥人。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不扩散和出口控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林》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反应与政策 一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 二中国的核计划及其发展 三肯尼迪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反应与对策 四约翰逊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 五结论 第二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与蒋介石“反攻”大陆 一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蒋介石对大陆的“反攻” 二肯尼迪政府与蒋介石“反攻”重点的改变 三约翰逊政府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政策 四结论 第三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与中美大使级会谈 一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和前期进展 二肯尼迪政府与中美大使级会谈 三约翰逊政府与中美大使级会谈 四结论 第四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一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由来 二美国与1961年中国代表权问题 三美国与1964年中国代表权问题 四美国与1966年中国代表权问题 五结论 第五章 中苏冲突与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华政策 一肯尼迪政府对中苏冲突的认识与对华政策 二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冲突的认识与对华政策 三结论 第六章 遏制与孤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肯尼迪政府对中国的遏制与孤立 二约翰逊政府对中国的遏制与孤立 三若干思考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华裔学者张少书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后起之秀,在1990年出版的《朋友与敌人——美国、中国与苏联:1949-1972》一书中,他提出了较新的观点。他认为,1949年以来,美国领导人一直对中苏冲突感兴趣,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美国领导人从未假定中苏是铁板一块,而认为在中苏联盟中每方都有自己的利益,最终必将发生冲突。他说,尽管美国领导人常常利用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为他们的政策取得支持,但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决定美国的冷战政策时所发挥的作用远比公开记录的要小,战略决策本身是建立在冷静的对安全考虑的基础之上的。美国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确实把中国当做更危险的敌人,即使认识到苏联的力量是唯一强大到能与自己相抗衡时仍是这样。因此他们错误地把离间中苏当做政策目标,他们对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十分小心的事实视而不见,这使得美国对中国发展核武器十分担心,试图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或联合苏联摧毁中国核设施。越战更加深了双方的对立,但越南战争的现实和中国在越南的行动,迫使美国认识到它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和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必要性。因此,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上层人士的思想发生变化,要求与中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但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它摧毁了中国对来自美国的尝试性的提议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这样,他一方面对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作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一方面把6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僵硬对峙的责任推到了中国身上。
ISBN9787509718421,75097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子奎
尺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