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演艺民俗是指表演艺术方面的民俗事象。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庞杂,有些内容,难以划分其归属,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民俗上也存在许多差异,形成不同的民俗特点。怎样把它们合拢起来,进行统一的叙述,尚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索。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演艺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目录
总序/1
概说/1
一、演艺民俗的界定/1
二、演艺民俗的成因/9
三、演艺民俗的特点/13
四、演艺民俗研究概况/25
第一章民间艺人概述/34
第一节民间艺人的范畴/34
第二节不同类型的民间艺人及
其地位/36
一、戏曲艺人/37
二、曲艺艺人/57
三、说书艺人/68
四、杂技艺人/71
五、皮影戏艺人/79
六、木偶戏艺人/84
七、把式场艺人/89
八、流动性艺人/91
第三节传艺与师承/94
一、家庭传授/94
二、拜师学艺/97
三、科班教育/102
四、带艺投师/109
五、代师收徒/111
六、票友下海与自学成才/112
第四节民间艺人的生活习惯/112
一、民间艺人的道德规范/113
二、民间艺人的社会交往/114
三、民间艺人的生活作风/115
四、艺人的生活习惯/116
第二章演出场地习俗/118
第一节“撂地”与“串巷子”/118
一、“画锅”与“撂明地”/118
二、明地艺人演出程序/121
三、“串巷子”与“逛街”/128
四、其他街头艺人的表演/131
第二节“跑大棚”及其他/134
一、“跑大棚”的马戏团/134
二、“土台子戏”/137
三、“赶庙会”/141
四、二人转艺人的“赶大车店”等活动/147
第三节不同类型的书馆
与茶社/150
一、说书馆/151
二、坤书馆/155
三、相声场/159
四、杂耍园/162
第四节“高台教化”/166
一、宝卷宣讲形式/166
二、讲善书活动及其演变/169
三、“高台教化”遗风/172
四、祭神戏和仪式歌/174
第五节戏院演出/179
一、戏院的演变/180
二、戏院演出惯例/183
三、戏院与班社/185
四、后台/187
五、祭祀与封台/190
六、应节戏与合作戏/192
第六节堂会/194
一、堂会的性质和特点/194
二、堂会类型和演出场地/197
三、堂会程序及禁忌/199
四、简易堂会——“家档子”/201
第七节新型剧场/202
一、新型剧场演出内容及组织彤式/202
二、传统表演艺术剧场化/208
第三章演艺界的行规与行话/211
第一节演艺界行规概述/211
一、演艺界行规基本内容/211
二、关于演艺界行规的几个问题/217
第二节演艺界的诸神崇拜/220
一、不同艺术形式的行业神/220
二、各种行业神的纪念日活动/233
第三节“跑江湖”习俗/236
一、“开码头”/236
二、“活搭班”与“借地求财”/239
三、“盘道”与“横买卖”/241
四、江湖艺人的行路与住宿/243
第四节演艺界行话/246
一、演艺界行话概述/246
二、演艺界行话的范围及释义/248
三、演艺界行话的构成和使用/252
四、演艺界行话的作用与传播/255
第四章演艺界的社团组织/258
第一节演艺界社团的类型及性质/258
一、演出班社/259
二、教学科班/260
三、同业公会/261
四、研究团体/261
第二节演艺界社团的组织及活动/262
一、精忠庙与梨园公会/262
二、各地演艺界的同业公会/266
三、演艺界社团活动的内容/269
四、演艺界行会的局限性/275
第三节票房及各种玩友会/276
一、票房的形成和发展/277
二、票房种种/279
三、下海从艺/286
四、玩友会/288
第四节演艺界社团的发展与变化/290
第五章观众欣赏习俗/294
第一节表演艺术欣赏的本质/294
一、观众是演艺活动的组成部分/294
二、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虚拟性与观众的联想/296
三、喝彩——观众与演员的交流/298
四、娱乐是艺术欣赏的最直接目的/302
第二节戏迷——演艺活动的支持者/304
一、观众与戏迷/304
二、观艺本身是一种享受/307
三、“捧角儿”/309
四、戏迷的嗜好/312
第三节演员与观众的关系/314
一、演员都想把戏演好/315
二、观众与演员是朋友/316
三、名演员的社会效应/319
第四节演艺活动的社会意义/321
一、演艺活动构成不同的社区文化/321
二、演艺活动与其他民俗/323
参考书目/330
后记/335 文摘
书摘
3.容妆科
过去称为“梳头桌师傅”,是专门给旦角化妆的人员。主要工作包括拍
彩、搽脂粉、贴片子、梳大头等。此工作专为女角服务,以年长者担当为宜
。近年也有女性技师担此项工作。讲究干净、细微,手头巧、速度快,根据
剧中人物身份和服装颜色,灵活运用面部化妆技法,因此,技术性、艺术性
都是比较强的。
4.盔箱科
过去称“盔头箱”或称“帽箱”,负责管理各种头盔、纱帽、额子、巾
子、髯口、网子、水纱、发型及装饰品,并负责戴盔、勒盔等。勒盔是此科
专门技艺,一要勒得牢,不致脱落,根据台上动作幅度的大小勒到适当的松
紧;二要演员舒服,勒时要避开头筋儿(即枕动脉和颞动脉),不能让演员感
到头昏脑涨,导致呕吐等不适;三要掌握时间,可先勒得松些,至上台前再
勒紧,可使演员减轻负担,还可以根据台上需要随时再勒紧;四要美观,使
头盔端正,边式利索。
盔头箱倌还要管打茨菇叶、扎软巾、打铲子头、扎月牙彩球、梳美人髻
、扎头纳(如青蛇白蛇在脑门上结一扣,而两尖向上)等。
使用的髯口、甩发必须拢顺,演员到台上甩起来才能利落,“勒盔”必
须系“果子扣”(即左右都能抽动的活扣),都是盔头箱管箱人必须掌握的技
能。
5.剧通科
剧通科包括过去说的“检场”和“打门帘”人员。
“检场”负责台上桌椅的摆放,城门、床帐等的安置,及搭高桌(即摞3
~4张桌子)、扔垫子、撒火彩等零碎活儿。检场人必须懂戏,熟知台上每个
角色的台词和动作,在摆设桌椅时才能掌握时机。桌椅摆放早了,影响演员
情绪;晚了,影响演员表演。还要了解演员的身高和习惯,决定在摆椅子时
垫几个垫子,否则,演员感到不适,也要影响表演。摆桌椅有场内桌、场外
桌、里八字、外八字、大坐、小坐、正椅、倒椅之分。撒火彩也有专门技巧
,如过梁、吊云、倒簪、托塔、满堂红、连珠炮及正反月亮门等不同撒法。
扔垫子更是检场人的特有技巧,不但要速度快、位置准,有时还要一次同时
扔出几个垫子(据说豫剧一位检场师傅能一次扔出七个垫子)。这些都需要拜
师学艺,专门训练。
“打门帘”也是戏班的专门行当。当时舞台挂“守旧”(类似今日的后
幕),上面绣着花朵图案,与同色同样的桌围椅帔成为一堂,上下场门挂有
门帘,演员出场时需要有专门负责打门帘的人。尤其是打上场门的门帘,必
须掌握演员出场的火候、劲头,才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因为名演员出场
讲究“碰头好”,尺寸快了慢了都会影响效果。此外,还要掌握演员的出场
顺序与尺寸。一般是先从打下场门的门帘开始,有了经验以后才能打上场门
的门帘。梨园公会将其纳入剧通科,是因为打门帘者有时也帮助检场的安置
桌椅、支帐子和摞高桌等,所以并人一科。
6.交通科
即过去的催场人。那时,名演员都是到了场口才进后台,所以有时演员
未到,就需要催场人到家中去催请。白天还要到演员家中去通知戏码或传递
消息等。因为演出剧目都是当天派出,那时也无电话,必须由催场人通知演
员做准备工作,名演员家更要多去几趟,主要是为保证演员不误场。催场人
还要帮助箱倌“走箱”(即戏箱搬运)和其他跑道儿等事,过去也称“跑道儿
的伙计”。有的还兼管“水锅”(负责演员用水)。当然,稍大些的戏班“水
锅”便有专人负责。
P52-53
ISBN | 753285292X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倪钟之 |
尺寸 | 16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