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知识 [平装] 978710001588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逻辑与知识》的十篇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的成就。所有这些文章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几篇视作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述。尽管如此,这里只有一篇是先前经罗素勋爵的允许出过精装本,并且是通过图书行业的正常渠道发行的。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文章先前仅仅在那些藏有不常见的全套期刊的图书馆才见得到。
编辑推荐
《逻辑与知识》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伯特兰·罗素 译者:苑莉均
目录
序言 关系逻辑(1901) 论指称(1905) 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1908) 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1911) 论亲知的性质(1914)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 论命题:命题是什么和命题怎样具有意义(1919) 逻辑原子主义(1924) 论时序(1936) 逻辑实证主义(1950) 译后记
序言
本书的十篇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的成就。所有这些文章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几篇视作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述。尽管如此,这里只有一篇是先前经罗素勋爵的允许出过精装本,并且是通过图书行业的正常渠道发行的。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文章先前仅仅在那些藏有不常见的全套期刊的图书馆才见得到。这种情况本身就表明,理所当然应以书的形式重印这些文章。 迄今为止,我们只有两本内容上有部分重复的论文集:《哲学论文集》(1910)和《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它们保留了罗素在逻辑、数学和知识论方面最多产的几十年研究成果中的短篇著述。本书并不包括以上两本书的选文。而倘若要全面理解罗素在二十世纪初撰写的那些论文,则有必要对上述全部三本书进行考查。标志着罗素向《心的分析》(1921)一书的中立一元论过渡的这个时期——或者说,罗素在1914-1918年战争期间和战争刚一结束这段时间的哲学活动(不包括他的社会哲学)——先前一直是很难进行研究的。本书发表的这一时期的三篇论文(没有一篇以前在正式的版本中出现过)可以填补罗素著述年表中这一令人困惑的空白。
后记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下列同志的通力协助:沈未同志对《关系逻辑》和《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两篇译文作了认真的校订;牟博同志仔细校阅了《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一文;罗嘉昌同志审读了《论时序》一文;在个别词和外来语的译文上我请教了梁志学同志、涂纪亮同志和洪汉鼎同志;最后,全书由张家龙同志作统校。在此谨表谢忱。特别应指出,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奕春同志对全书作了认真、详细的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没有他的重要贡献,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个人的水平,译文中如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文摘
他又说:“倘若我们居然取得绝对终极的经验,要是我们一致同意这些经验,它们绝不被修正过的继续部分所取代,那么它们也不会是真的;它们是实在的,它们仅仅存在着……惟有那些由于令人满意的连接而引向它们的其他事物才会是‘真的’。”(第204页)继续考察詹姆斯理论的实质上的真假之前,我们或许能注意到:他关于“经验”一词的使用是不恰当的,显然是唯心主义祖先遗留下来的痕迹。经验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它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起经验主体;它暗示某种共同的性质,即在世界的所有成分中“被经验着”的性质,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找不到这样的共同性质。培里教授摈弃了这个词,他在“关于心的实在论”和“认识的实在论”①中对马赫·詹姆斯假设做出令人钦佩的解释。但是,即使在他的说明中,像在整个学说中一样,似乎也有可能发现关于心的唯心主义习惯的无意识的影响,不自觉地追随那些曾经作为根据又已经被否弃的观点。但这只有通过详尽考察支持或反对中立一元论的全部理论根据才能够使我们看清楚。
ISBN978710001588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伯特兰·罗素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