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管理原理与应用》共分为12章。第1、2两章为颜色及其度量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是色彩管理技术的基石。第3~5章,介绍了当前色彩管理技术应用对象的颜色特性,以及由此建立的基本的颜色处理方法,涉及设备的颜色特性、特性的量化及颜色在不同设备间传递时的匹配。这些内容是色彩管理技术处理颜色最基本的方式、方法,也是认识和思考其应用问题的基础。第6章给出了在数字媒体体系中色彩管理的系统框架和相关技术内容,是色彩管理实施必需的系统组成。第7~9章分别介绍了建立显示、输入和输出类颜色设备ICC标准格式特性文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为设备构建颜色特性文件是色彩管理实施的首要任务。第10和第11两章,给出了色彩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一些典型应用软件中的流程实现。第12章则摘取了色彩管理技术在印刷打样、广告输出等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应用或案例,以从实践中阐述色彩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希望《色彩管理原理与应用》能起到搭建地基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编辑推荐
《色彩管理原理与应用》将复杂的颜色原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配合颜色的计算公式和图表为读者揭开了色彩管理的神秘面纱。该书融科普和实用科技于一体,从颜色和视觉的形成原理、颜色的描述与测量、色空间转换、色域的描述,到设备的颜色特征化、ICC色彩管理体系、色彩管理流程,及色彩管理技术在数字打样、屏幕软打样、数字印刷和广告输出与彩色扩印上应用。该书思路条理清晰、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精华,是色彩管理方面难得的实用教材和参考图书。 目录
第1章 颜色的形成与色觉
1.1 物体的颜色
1.1.1 光与颜色
1.1.2 光源的光谱特性和颜色
1.1.3 物体的光谱特性和颜色的形成
1.2 颜色视觉的形成
1.2.1 人眼的颜色视觉
1.2.2 颜色混合
1.2.3 加色三原色和减色三原色
1.3 颜色视觉现象
1.3.1 视网膜的颜色区
1.3.2 色对比和色适应
1.3.3 同色异谱现象
第2章 颜色的描述与测量
2.1 颜色的定量描述——CIE色度系统
2.1.1 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
2.1.2 CIE 1931-CIEXYZ标准色度系统
2.1.3 均匀颜色空间和色差公式
2.1.4 色貌和色貌模型
2.2 颜色的测量
2.2.1 颜色测量的方式和几何条件
2.2.2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2.2.3 含荧光材料的颜色测量
2.2.4 颜色测量的注意事项
第3章 设备与颜色
3.1 颜色设备的类型
3.1.1 输人设备
3.1.2 显示设备
3.1.3 输出设备
3.2 设备的颜色表达
3.2.1 设备相关及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
3.2.2 sRGB颜色空间
3.3 设备的色域
3.3.1 色域的表示
3.3.2 不同类型设备的色域比较
3.4 与设备无关的RGB颜色空间
3.4.1 光色特性
3.4.2 色域比较
第4章 设备的颜色特性化
4.1 设备的颜色特性化
4.1.1 特性化的含义
4.1.2 设备的校准
4.2 特性化关系的建立方法
4.2.1 模型法
4.2.2 多项式拟合
4.2.3 查找表与插值
4.2.4 人工神经网络
4.3 设备的特性文件(Profile)
4.3.1 特性文件
4.3.2 特性文件中的颜色转换模型
4.4 颜色转换
4.4.1 颜色转换
4.4.2 颜色转换精度
第5章 色域描述与色域映射
5.1 颜色传递中的问题
5.2 色域描述
5.2.1 色域的有效描述
5.2.2 色域描述方法
5.3 色域映射
5.3.1 白点匹配
5.3.2 色域映射算法
5.3.3 压缩对图像阶调层次的影响
5.4 颜色再现
5.4.1 再现意图(Renderting Intenl)
5.4.2 再现意图实例分析
第6章 ICC色彩管理体系
6.1 ICC色彩管理
6.1.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程
6.1.2 ICC色彩管理框架
6.2 色彩管理模块CMM(Color Management Module)
6.3 ICC特性文件的标准格式
第7章 建立显示设备的ICC特性文件
7.1 显示状态参数及其调整
7.1.1 显示状态参数
7.1.2 显示状态参数的调整
7.2 ICC Profile文件的制作流程
7.2.1 参数设置
7.2.2 颜色采样
7.2.3 特性化关系建立
7.3 显示设备ICC Profile文件的特点
7.3.1 色度特点
7.3.2 颜色模型特点
第8章 建立输入设备的ICC特性文件
8.1 采样色标
8.1.1 扫描仪用采样色标
8.1.2 数字相机用采样色标
8.2 输入设备的校准
8.2.1 扫描仪的校准
8.2.2 数字相机的响应控制
8.3 特性文件的制作
8.3.1 扫描、拍摄色标
8.3.2 建立特性文件
8.4 特性文件分析
8.4.1 颜色模型
8.4.2 颜色模型的性能
第9章 建立输出设备的ICC特性文件
9.1 输出状态的优化
9.1.1 印刷设备的状态优化
9.1.2 打印设备的状态优化
9.2 采样
9.2.1 采样设备值的设计
9.2.2 采样输出与颜色测量
9.3 特性文件的生成
9.3.1 特性文件的共有参数
9.3.2 CMYK设备特性文件的特有参数
9.3.3 其他控制
9.3.4 特性文件的生成
9.4 输出特性文件分析
9.4.1 特性文件的精度
9.4.2 颜色转换的性能
9.5 多色输出设备的特性文件建立
第10章 色彩管理流程
10.1 色彩管理流程
10.1.1 色彩管理流程的类型
10.1.2 色彩管理流程的实施基础
10.1.3 不同时间转换的色彩管理流程
10.2 不同应用的色彩管理流程
10.2.1 基于应用软件的色彩管理流程
10.2.2 打样流程
第11章 软件中的色彩管理
11.1 不同系统级色彩管理的相互关系
11.2 操作系统级的色彩管理
11.2.1 操作系统级色彩管理模块及显示功能
11.2.2 Macintosh中的色彩管理
11.2.3 Windows中的色彩管理
11.2.4 操作系统中的引擎QuickDraw、GDI和Quartz
11.3 应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
11.3.1 具有与不具有色彩管理功能的应用软件
11.3.2 Adobe应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
11.4 设备驱动中的色彩管理
11.4.1 打印驱动中的色彩管理
11.4.2 扫描驱动中的色彩管理
第12章 色彩管理技木应用
12.1 数字(硬拷贝)打样
12.1.1 系统组成
12.1.2 打样实施
12.1.3 打样质量控制
12.2 屏幕软打样
12.2.1 软打样的基础条件
12.2.2 软打样的效果评价和局限性
12.2.3 软打样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12.2.4 远程打样
12.3 数字印刷
12.3.1 数字印刷的颜色输出性能
12.3.2 数字印刷对传统印刷的模拟
12.4 广告输出与彩色扩印
12.4.1 设备特征
12.4.2 颜色表现性能
12.4.3 输出与输入的匹配
12.4.4 色彩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人眼对相邻波长等间隔波长差的光波的颜色差异感觉是不同的,人眼对490nm的青绿色光和590nm的橙黄色光比较敏感,1.2nm的改变便有不同的颜色感觉。人眼对可见光范围的两端的颜色相对不敏感。此外,同一波长的色光,当光强变化时,眼睛通常感觉其颜色也随之改变,只有572nm的黄、503rim的绿和478nm的蓝三个色光的颜色较为恒定。在正常照明条件下,人眼能够分辨光谱中大约150种颜色,以及光谱外的品红色30余种,共约180种。
特别强调的是,与波长、频率等波动属性不同,颜色不是光的本征属性,是需要借助外界因素(如人的眼睛)而体现出来的特征。动物的颜色视觉与人类不一定相同,如猫、狗等根本没有颜色感觉,这不在我们关注之列。
因此,只限于我们人类的视觉可以认为,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光的波长与颜色具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既然光的颜色感觉直接与光之外的因素相关,这就难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外界因素下,如数字相机、扫描仪等仪器设备,又是如何“感知”光波的呢?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人眼的感知过程和性质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考虑和进行技术处理。比如在摄影和印刷业,通常只关心可见光,但有时也应注意刚刚超出可见光范围的那一部分光谱成分。
ISBN | 9787514200324,751420 |
---|---|
出版社 | 印刷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徐艳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