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写评》作者以自己20年的部分能源新闻报道作品为例,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采访、写作、评论的感悟,为广大读者细致深入地介绍了自己学习、从事新闻写作的经验,传授如何使新闻在不失庄严性的情况下具可读性的写作技巧。其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仅对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记者编辑有很强的指导性, 即使是写作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得到启发。
编辑推荐
《新闻采写评》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媒体推荐
我发现在费伟伟的经济报道中,总是贯穿着一条“文脉”。他正在努力求索如何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成就、分析经济现象、解释经济问题。
我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有才气、有棱角,没有那么多的八股气。他一直在探索一条路——一条如何从经济宣传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的路。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
从费伟伟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看到,他属于兼具学者和官员长处的记者。既注重理论的拓殖,也知晓实际的操作,用新闻报道搭起了一个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费伟伟从具体的报道中总结经验,探讨规律。针对性、操作性强,是本书的最大特点。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一个记者实践的足迹和思考的轨迹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实践和理论是怎样互动的。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皮树义 作者简介
费伟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2001年被评为“人民日报首届党报形象十佳记者”,2002年被评为“人民日报十大标兵”。曾任人民日报《市场报》副总编辑、《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现任人民日报福建分社社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散文、新闻作品集《渴望远方》等三种,新闻业务评论集《编采逸兴》、《新闻采编评析》两种。 目录
采访篇
沉重的启动
便宜一半的电为什么发不出
札记1 到?盾冲突前沿去捕捉选题
屏幕里的开工大典
今日铁人钻井队
札记2 选题要有评论眼光
“西气东输”准备如何
大庆为何要减产
札记3 由“疑点”切入“热点”
黑煤不该白骨换
煤价全部放开不会造成大幅度涨价
札记4 宝剑锋从磨砺出
海洋也是国土
中国的海外油田
札记5 守土有责
神华“煤制油”直接液化项目开工
札记6 不到现场不发稿
穿越“魔鬼禁区”
战练湖
札记7 “我在现场”
附跃马辽河势正雄
燕山石化公司内涵挖潜发展快
西电东送正当时
札记8 采访何止是现场
再生铝要快快热起来
札记9 了解背景才能抓住新闻
中国海油拟建2100公里桂沪沿海天然气管道
札记10 风物长宜放眼量
拼出来的新纪录
大秦悲歌
札记11 出门一把抓
献给藏胞的厚礼
羊湖有个女大校
游布达拉宫的遗憾
企业景观也骄人
体验生命
札记12 一路风尘皆入眼
半导体灯:一辈子也用不了两盏
多元化路上正跋涉
札记13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
写作篇
“气”贯神州八千里
札记14 这篇工作通讯是怎样写活的
新唐山扫描
札记15 取其大而略其小
札记16 学学用粗笔
……
评论篇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上至局长书记,下到普通工人,大多数人觉得,这一回行了,问题解决了。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放开前夕,华东地区的用户已有风闻,多方置购,增加库存,放开后煤价反而下落;徐州局率先走向市场,孤军深入,周围煤矿乘机凭借指令性计划煤价低的优势争夺用户……
这就是市场。徐州局的领导大呼“万万没想到”。
只要品质优,价格自能高。尚未经过市场洗礼的矿务局领导根据这个“常识”,认定放开后洗精煤肯定比块煤受欢迎。谁知一提价,供应电厂的乙级洗精煤用户不要了,高价细粮不吃了,而看好价格便宜的粗粮——块煤。撞了几回墙壁,矿务局的当家人清醒了,他们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国家产品目录不曾有、但用户需要的特殊加工煤,降低了煤的档次和售价。总之,用户是上帝,力求适销对路。
观念变,天地变。当了40多年的坐商,生产在先,销售在后。而今后军变前军,销售上了用户门。目前,徐州局已准备到一批大城市和大企业建立销售网点。
井下的口号也变了,历来提倡多采煤,多贡献,以产量论英雄;如今变成了多讲效益采好煤,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价格竞争力为目标。
最有活力的是第三产业、多种经营。
去年下半年后,不少矿提出,第三产业不是老三,要争当老大。义安矿、张双楼矿表示,只要多种经营需要的管理干部和有专长的工人,要谁给谁。韩桥矿在全矿范围内公开招聘专职销售员,并请来专家帮助进行专业培训。
在走向市场的大旗下,一批“弄潮儿”还勇敢走出矿区,走出徐州,走向社会。
ISBN | 9787513002738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 费伟伟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