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平装] 97875447120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叔本华》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特征。这种原创性启发了包括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
编辑推荐
《叔本华》: “贾纳韦的文学及汉译,亦能在精致缩微叔本华哲学建构的框架里,不失语感的弹性和可读性,颇为难得。”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贾纳韦(Christopher Janaway) 译者:龙江 注释 解说词:陈毅平 贾纳韦(Christopher Janaway),2005年起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曾任教于悉尼大学以及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近年来致力于对叔本华、尼采及美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超越无私读尼采的系谱学》(2007)、《叔本华》(2002)、《叔本华哲学中的自我与世界》(1998)、《关于的意象:柏拉图的艺术批评》(1995)等。
目录
前言 叔本华的生平与作品 现象之内与现象之外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意志、身体和自我 性格、性和无意识 艺术与理念 伦理学:正确看待世界 存在和悲观主义 叔本华的影响 索引 英文原文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叔本华之前的哲学传统对不同的解释形式没有作出始终如一的区分,《四重根》是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一次非凡而执着的尝试。我们完全可能认同他的请求,即从今以后“每个哲学家,当其在推断中把结论建立在充足理由律的基础上,或只要谈及一个理由的时候,都应被要求说明他所指的是何种理由”(《四重根》,233)。然而,厘清支配着我们的经验与推理的框架仅仅是叔本华的任务之一。他在1847年的扩充版中说,他所讨论的关系无一适用于构成我们经验的现象之外的范围:充足理由律的任何一种形式均不能适用于被认为是物自体的世界(《四重根》,232-233)。他还提醒我们,“崇高的柏拉图”把现象现实降格为“总是昙花一现,却从未真正而真实地存在过”的东西(《四重根》,232)。 在1813年的笔记本中,叔本华回到原来的任务,想揭示在所有这些主体强加的联系模式之外有何物。于是有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随着考察的深入,有一点明朗起来,即揭示物自体的本性与厘清“更好的”柏拉图式意识是两项截然不同的工作。物自体是一个隐藏的本质,它在我们强加于经验客体之上的秩序下运作。驱使他前进的动力也正是他自己的内在本性——可以说是在他内心涌动着的世界。他把这种隐藏的本性称为意志,并把它与普通生活所施加的“苦难”相关联。与此相反,只要他能够不再是这个意志,不再强加一切主观的联系形式,那么同样的世界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将笼罩在永恒和客观的荣耀之下,以“柏拉图理念”的华美盛装展现在他的面前。
ISBN9787544712095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作者贾纳韦(Christopher Janaway)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