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平装] 97878113763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读书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内容简介: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可能许多方面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编辑推荐
《读书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读书与“营造书香校园” 第二节 “营造书香校园”的界定 第三节 “营造书香校园”的特点 第四节 “营造书香校园”的意义 第二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思想源流 第一节 微言大义:古典时代先哲的诗性光辉 第二节 崇尚理性:现代性语境中的读书追求 第三节 生命体验:后现代视野中的读书境界 第三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精神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读书的关系 第四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当代意蕴 第一节 生命教育理论:“营造书香校园”的意义拓展 第二节 解释学理论:“营造书香校园”的方法借鉴 第三节 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理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现实展示 第四节 科学读书观:“营造书香校园”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一般性阅读策略 第二节 阶段性阅读策略 第三节 环境营造策略 第四节 活动推进策略 第五节 课程建设策略 第六节 评价激励策略 第七节 项目开发策略 第六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经典阅读案例研究 第二节 专题阅读案例研究 第三节 亲子阅读案例研究 第四节 教师阅读案例研究 第七章 “营造书香校园”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走向未来的“书香校园”建设 第二节 读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节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而且也在读书,但教师阅读的广度、深度、力度还远远不够。教师一天学习2小时以上的仅占8.7%,1小时以下的却高达70.4%,而根本不读书、不看报刊的也大有人在。”另据《老师,您读书吗?——百名中小学教师读书状况的网络调查》①报道:认为“有足够时间读书”的占18%,“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占38%,“时间不多,偶尔会看一下,或者放假才有时间读书”占7%,“有时间,但没有用于读书”占17%,“很忙,没有时间读书”占20%。约半数教师没有心情读书,其原因有:工作繁忙、压力大;社会上没有读书的风气;学校没有读书的环境;浮躁;没有认识到读书的“兴趣”、“习惯”和“乐趣”;混日子;缺乏理想、志向、求知欲;书太贵,好书太少;得不到鼓励;等等。老师们关注的书刊报纸所占的比例,教育教学类、文学类、娱乐休闲类、学术思想类、电脑技术类分别是88%、31%、30%、18%、7%。 学校是育人的机构,校园是读书的地方,教育即读书。然而,当人们片面追求读书的功利性时,当“应试教育”成为学生心灵的屠宰场时,远离“书声”的校园,成了教育的悖论。
ISBN9787811376395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林兴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