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守望丛书:美丽的选择 [平装] 9787565602474,7565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书林守望丛书:美丽的选择》内容简介: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
编辑推荐
《书林守望丛书:美丽的选择》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何启治,笔名红耘、柳志。1936年生于香港,广东龙川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随即分配到入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历任校对、编辑、《当代》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1992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管当代文学的副总编辑。曾任《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当代》杂志主编。1982年加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协中直工作委员会委员。1989年被评为编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貼。报告文学《播鲁迅精神之火》(合作)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已结集出版有:《少年鲁迅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中国教授闯纽约》、《何启治散文》、《文学编辑四十年》、《何启治作品自选集》、《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合作)、《光荣与梦想——人民文学出版社(复苏编)》等。
目录
美丽的选择——回眸文学编辑四十秋(代自序) 第一辑 世纪书话 世纪书话——我和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遇合机缘 一、《铜墙铁壁》:再版时,要查一查有没有为彭德怀“招魂”的问题 二、《古船》:第一部用新的历史观写土改和反恩当代历史的长篇小说险些遭到禁止出版的厄运 附录:关于《古船》致张炜的信等 三、《大国之魂》:对文学新人不必求全责备,一个文学编辑,永远应该把发现、支持文学新人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之一 四、备受瞩目的(九月寓言》终于和《当代》失之交臂 五、《白鹿原》:拔地而起的艺术高峰。它在1997年底终于荣获“茅盾文学奖”,但同年5月,在“八五”(1991~1995年)优秀长篇小说出版奖评奖时,却连候选的资格都被粗暴地勾销了 六、《尘埃落定》、《英雄时代》、《狂欢的季节》:三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书之前内部有不同看法的优秀长篇小说 第二辑 仿谈窑灵 五十年光荣与梦想——关于编辑、出版者与长篇小说创作关系的对话 附录:何启治与唐达成的通信 用责任点燃艺术——何启治先生访谈录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个编辑和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遇合机缘 第三辑 编余随想录 欣喜·理解·企盼 新世纪文学艺术的繁荣需要什么——在文化部“艺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面向时代、面向读者的《当代》——纪念《当代》创刊二十周年 璀璨星空的一角 第四辑 编读感言 长篇小说《女巫》编辑感言 由战神与爱神谱写的“阳”之歌——推荐长篇小说《我是太阳》献给共和国诞生五十周年的《第二十幕》 清晰可鉴的历史明镜——介绍王火的长篇新著《霹雳三年》 勇者和智者的选择——陈桂棣和他的报告文学集《淮河的警告》 《歇马山庄》,美丽凄婉的田园牧歌 …… 第五辑 文坛师友录 第六辑 编辑出版家剪影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颇费周折的文字修改工作总算完成了。我想,它的再版当是毫无疑问的了。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1973年12月28日我从西安给出版社写的汇报信中,认为再版前要做的修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而柳青却说,“这本书不急,暂时不再版,再放一放也是可以的”;我觉得他的话中有潜台词,意思是“如有其他考虑就暂时不出吧”,因而在信里说,“我觉得他可能是有点误会,已略加解释”。 实际上,后来的事实说明柳青同志对形势的估计是比较冷静、比较清醒的,而我自己倒是过于天真了。 果然,回到机关后,“批林批孔”运动就日趋热闹,断断续续以“四大”的形式开展起来。这运动又果然对《铜墙铁壁》的再版发生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各方面的反应乃至干预,以致出版社领导小组在研究这部小说的再版问题时,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书中有没有宣扬“孔孟之道”的文字?二、再查一查有没有为彭德怀“招魂”的问题。我以《铜墙铁壁》责任编辑的身份列席会议。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汇报说经过全面检查,只发现第五章开头讲到会计陈绍清老汉的时候,说他“是个穷念书人,早年在私学堂教‘子日学而时习之’糊口……”我说,现在把引用《论语》的这句话删去,也就不成问题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彭德怀”的名字早已删去,而且柳青本人主张,为了保险一点,牵涉一些真人的地方可把实写改为虚写,如“西北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可把“司令员”改为“负责人”(按,实际上最后改为“西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的同志”,见新版书第239页),这样就不是专指某一个人了。经过这样的改动,应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就只有把1947年陕北沙家店战役的整个历史背景改了——可这一改,也就不成其为《铜墙铁壁》这部书了。 其时,到1978年9月才被正式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的严文井同志只是社领导小组的成员而不是主持人。
ISBN9787565602474,756560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启治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