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 [平装] 978750682276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内容简介:媒介融合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步调不一,与各自开展融合的历史途径不一有关。探讨媒介融合的动因不仅要全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照到这些动因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这些关系协调得当才能形成有效合力,推动融合的开展;而协调不当则会削弱主导动因的影响力,阻碍融合的开展。 《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的写作旨趣是希望构建一个关系图谱,找寻融合动因的动力学原理,深刻理解媒介融合产生的实质。由于动力机制从相反的方向来看也是一种阻力机制,所以,构建这种动力关系学可以用于分析当下媒介融合开展的现状,从而查找其所受阻力的症结之所在。这样,以一种理论模式来指导融合实践,特别是分析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现状,预测中国未来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编辑推荐
《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是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之一。
媒体推荐
小书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见解,提出了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在数字化时代媒介广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较合理的建言,对我国媒介融合的前景作出了美好的展望。 ——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媒介融合不仅是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传媒业当前深化改某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书既具有理论的高度,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于我国报业正在进行的媒介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由于作者对传媒业务领域的情况十分熟悉,论述范围涵盖很广,具有相当的尝试和广度。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运用龙见功力。 ——李晓晔(《传媒》社长兼主编) 面对媒介融合的传播大趋势,作者力图破解作用于这一趋势形成及发展的动力结构,探索这一结构之中各种核心要素的复杂关联,这是一种学术气魄,而研究的成果不仅证明了作者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领域知识的了解和对辩证法思维逻辑的忠诚,而且显示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的论点不但有广泛的理论体系和专家观点作支撑,而且有大量实际案例作印证,符合媒介融合的理论逻辑和实际发展状况。 ——唐润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黄金,1981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化产业导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媒体与业务研究。2009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新闻学)博士学位。著有《百年广播电视与传播研究——一项跨学科的探索》(第二作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与译著1部。曾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研究》(2006~2010年)。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关于“媒介融合”研究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复印或摘录。先后参与多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横向课题并主持校级课题等。
目录
导论/1 一 选题意义/1 二 研究概况/2 三 研究方案/5 四 研究方法/8 第一章 媒介融合的理论模式/10 一理解“媒介融合”的四个维度/10 (一)技术融合/11 (二)经济融合/13 (三)政治融合/16 (四)社会与文化融合/18 二 媒介融合动因的理论模式/20 (一)经济因素主导的媒介融合/20 (二)政治因素主导的媒介融合/23 (三)数字技术主导的媒介融合/25 (四)社会与文化主导的媒介融合/29 三 媒介融合动因的现实模式/3l (一)技术动因的受制性/32 (二)社会与文化动因的弱势性/34 (三)基于两类动因模式的考察框架/35 第二章 E-Mode融合动因分析/36 一 成本与需求:经济融合的基本诱因/36 (一)技术融合的成本过高/36 (二)受众的信息需求引发市场转向/46 (三)媒介产业的盈利需求/53 二资本萌动:经济因素促发融合的方式/56 (一)剑走偏锋:资本融合绕行政策壁垒/56 (二)经济利诱:政策管制始渐松动/79 (三)商用效应:产业融合引发融合技术运用/96 (四)循序渐进:业务融合推动组织文化融合/106 三小结:E-Mode融合模式图/12l 第三章 E-Mode融合的受制因素/124 一 盈利模式:融合技术推广的制约点/124 (一)融合媒体盈利过慢/125 (二)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未明/128 二 千里走单骑:市场自由度缺少法律政策护航/133 三 “文化迟滞”:媒介融合遭遇文化抵触/136 (一)组织文化隔阂:跨产业管理的难点/136 (二)社会文化对融合的接受程度尚低/149 四 小结:媒介集团谨慎融合/162 第四章 P-Mode融合动因分析 第五章 P-Mode融合的受制因素 第六章 螺旋式融合发展轨迹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个模式包含的动因关系有经济-政治(图1-1中的PE与EP)、经济-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 1.经济-政治关系① 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往往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化来扩散,而媒介融合的产业发展也需要政治制度的变迁来保驾护航。这涉及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丁和根在《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中论述了中国传媒产业制度中的政治经济关系,辜晓进的《美国传媒体制》和唐亚明、王凌洁的《英国传媒体制》则介绍了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情况。 2.经济-技术关系②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支持,如果商业模式滞后于新技术,则会阻碍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美国学者菲德勒在其专著《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中梳理了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国内学者喻国明则将新媒介技术对传媒经济带来的影响作为《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的主要内容。 3.经济-社会文化关系③ 文化隔阂是所有融合媒体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从媒介发展史来看,不同媒介之间的文化传统大相径庭。
ISBN9787506822763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黄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