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学与词汇语义学论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构建;另一部分则是中西方语义学的比较。具体内容包括:古代训诂与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言内语境下的《毛传》不等值训释分析,宋代墓志复音词来源考察,语与闽语词汇语义比较语料库的建立,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俄罗斯语义学等。
编辑推荐
《训诂学与词汇语义学论集》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
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
古代训诂与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言内语境下的《毛传》不等值训释分析
现代汉语多义词素研究中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语素的语体差异对其构词的影响
宋代墓志复音词来源考察
“或”、“或者”的意义虚化过程及动因
吴语与闽语词汇语义比较语料库的建立
字与词的跨越:从字意到词义
从系统功能语法看《说文解字》潜在的范畴化过程: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平台的系?分析与计算描写
浅谈中西方多义词理论的异同
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俄罗斯语义学
从动词语义研究看西方语义学与俄罗斯语义学
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看英语的多词动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唯有⑦,才是化学和物理研究的成果,这里给水下的定义是经过科学实验、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出的概念定义,反映的是水的本质属性。只有“水”作为化学或物理学的科学概念时,这种完全脱离感性的定义,才能存在。科学概念是世界通用的,科学概念没有下面我们将要讲到的民族性。
如果我们再仔细考察①~⑤那些已经被凝结在“水”的词义里的认识,就会发现它们都没有经过逻辑推理,只是一种感知经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经验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语言使用的群体通过交流,凝聚在词义中的智慧。这种经验属于民族,属于社会。经验性才能说明词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有经验性能够解释虚幻的词——如鬼、神、魔等——的意义和非科学的词——如人用大脑思维而汉语都用“心”表示思维——的意义的客观性。阐明词义的经验性,才能真正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语义观。
三、民族性是词汇意义不可或缺的特征
词义的社会性和经验性必然带来的又一个特点是词义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民族性的主要表现首先是词汇意义及其关系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特性。由于词义是经验的,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受到使用它的民族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以及民俗风情的不同,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词义上,造成了词义的民族特点。如果我们把词义和概念混淆,对词义的民族性就会完全忽视。认知语义学在总结词的意义关系时,将词义的产生、发展中显示出的相关关系,用“隐喻”和“转喻”来解释。“隐喻”是指由于事物的像似性引起的联想导致词义的相关;“转喻”是指由于事物的共现性引起的联想导致词义的相关,这是一种很符合事实的概括。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像似性和共现性,不是纯粹客观事物的客观关系,而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中的反映。因此,像似性与共现性必然带有民族的特色。
ISBN | 9787802414532,780241 |
---|---|
出版社 | 语文出版社 |
作者 | 王宁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