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管理(2011年1月第1期) [平装] 7509612195,97875096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比较管理(2011年1月第1期)》主要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当茅以升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F.W.Taylor,1911)时,“管理”还只是象牙塔尖里的学问。今天,时隔不到百年,它已经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了。而且,人们还把管理同技术一起并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更重要的是,在跨国界、跨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国家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非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更可能是管理或其他因素出了问题。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洲大陆还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战:欧洲的科学技术并不比美国落后,可经济发展为什么落在美国后面?于是,人们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去“揭示工业增长过程与管理闯的密切联系”,并形成T bh较管理分析的最初范式,其代表作就是《工业世界的管理:国际分析》(F.Harbison和HA.Meyers,1959),由此正式拉开了比较管理分析的序幕。美国纽约大学在1970年举办的比较管理学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比较管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比较管理研究初期的特点是注重建立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探讨管理是否具有可移植性,而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则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比较日美企业管理的异同,更具有实证性特点。90年代以后,“硅谷模式”举世瞩目,比较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最初的文化比较(AnnaL—eeSaxenian,1994)到后来的比较制度分析(Masahiko Aoki,1999),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深刻、精细。这期间,福山先生的专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Francis Fukuyama,1995)研究了信任结构与企业模式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堪称比较文化管理研究的典范。
编辑推荐
《比较管理(2011年1月第1期)》: 从多维视角看管理与领导研究 管理层次论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市场反应、股价同步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 再议“中国式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个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
目录
学术演讲精粹 从多维视角看管理与领导研究 管理层次论 管理思想的学派之争和比较研究 “上位解”与“下位解”的比较管理 鞍钢宪法的批判与解放意蕴 比较管理:共时与历时、说明与理解 东方管理为什么能赢 创新管理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流程中心型变革管理:一个理论框架 低碳发展交易费用最小化模型研究——基于产权制度与市场制度的视角 公司治理 市场反应、股价同步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 传统文化与公司治理:中日韩企业模式的比较分析 法家的势治管理思想研究 研究范式与方法 再议“中国式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个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 管理学维度的比较 福特和盖茨的管理比较 比较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2010年全国第三届比较管理研讨会综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我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管理实践就是让这个组织(组织内进行分工协作,但实际上每个组织部位都不清楚归属于什么)有机地工作。若使每个部门的人都清晰知道自己是哪个部门的,如是人事部的,是总经理办公室的或者是财务部的等,但又都忘记了协调合作,单位内存在着大量的不协作、不协调。怎么让组织协调起来?我在实践中做了一套方法,先做情景分析,然后做visionmission,接着是straight,战略管理后要形成机制,机制要结合每一时期的主题,其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和流程;另一方面是人文。人文是可以形成一种环境的,这刚好是我过去做的——和谐管理理论,然后进行耦合形成了一种运行平台,让所有人在平台上有效运作,领导就做协调和服务,这是我在西交利物浦这几年的一个实践。 4.从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中得到的启示 (1)从理论来看实践,最大的感受有六点。 第一,懂不懂管理大不一样,懂管理理论的人做实践和不懂管理理论的人做实践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有套路,懂管理理论的人在实践中会使用套路,我在中国的大学做了十年的副校长,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才做了几年,通过我对大学的思考,包括它的组织管理以及它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形成,形成了一套体系。在我与国外大学校长交流后比较发现,他们虽然对教育也有很深的感悟,但是很难形成一套有机的体系,原因就是他们都不是管理学教授,我觉得学管理,懂管理理论的实践家会有体系、有套路地去做一些事情。 第二,理论给予了实践过程中思想的启示,不要指望管理理论对实践有多大的套用价值,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启示。
ISBN7509612195,978750961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高闯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