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内容简介: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总结周报论政与启蒙的得失,及其在中国政治史、文化史和新闻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努力周报》为基础性资料,并重点利用了胡适、周作人、陈独秀、鲁迅、蔡元培、徐志摩、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的著作和日记。《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对深化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编辑推荐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出版·传媒·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
沈毅,1954年生,辽宁沈阳人,1988年至1991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师从夏东元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新闻史等。著有《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独立评论研究》等。 目录
序一 夏东元
序二 姜建设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由“不谈政治”到《努力周报》
一、“不谈政治”的情结及其一厢情愿
二、丁文江的政治情结
第二章 “努力”论政,不忘启蒙
一、启蒙任重道远
二、国民性与迷信、复古的环境
三、启蒙:由从属型到主导型的转变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一章 《努力周报》的论政
一、《我们的政治主张》及其反响
二、和平统一的立场
三、关于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
四、对政府的监督
五、对教育事业的评判
第二章 《努力周报》的启蒙
一、常规的启蒙
二、启蒙的新局面: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三、《读书杂志》
第三章 《努力周报》版面与栏目
一、“讨论”
二、“这一周”
三、栏目的调整
四、理性的论战
五、文风问题
第四章 《努力周报》与同人
一、“努力会”与《努力周报》同人
二、同人的“同”与“不同”
三、同人与编稿、撰稿
第三部分 合论
余论
附录一《努力周报》作者与篇目
附录二《读书杂志》作者与篇目
附录三《努力周报》《读书杂志》部分同人、作者情况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高一涵认为,蔡元培、胡适等人原本就坚持改良政治必须从改良社会下手,但“政治与社会两者绝对不能分离”,若依照两报的观点,恶政府之下也不会允许进行改良社会的事业,那就意味着社会进步陷入绝境;宣言的目的在于不仅要求社会改造以实现人的变革,也通过政治改造实现制度的变革,如“宪法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府”,实现这些目标“都要用法律定为制度,并不是换汤不换药便可了事的”。高一涵列举教育界的现实反问:“请问目下教育机关为什么天天在风雨飘摇之中?教育界为什么一点没有生气?教育界中学术思想为什么不发达?办教育的人为什么没有远大的计划?我们如果按着良心说话,便不能不说是‘受恶政府的妨害’。”
1922年5月28日周报(第4期)为广泛刊登读者意见,特意由常规的四个版面扩充为八个版面,所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对宣言持赞成的意见,佩服蔡元培、胡适等人挺身而出改造政治,同时又提出补充和质疑。而完全赞成宣言的,编辑部“为节省篇幅起见,只好暂不发表了。”所提出的补充和质疑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改造政治,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手段?即“先破坏后建设呢?还是在恶基础上面建筑‘好政府’呢?”显然作者是倾向于“平民革命”的,“是要革不良制度革不良政治的革命”,“一面‘到民间去’提高他们的智识,一面用手枪炸弹刺戟他们的情感”。胡适代表编辑部在报上回答改良与革命谁为先后的问题:“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的改良他。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胡适也提醒说,源于俄国的“到民间去”,本意是“为平民尽力,并不是到民间去运动他们出来给我们摇旗呐喊。
ISBN | 9787565700248,756570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沈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