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内容简介:什么是信息社会?如何划分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并准确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位置?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如何?哪些国家和地区、哪些企业和个人能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受益并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离信息社会还有多远?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历时五年,完成“信息社会测评报告”,揭开了信息社会的层层面纱《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的重要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构架;二是通过对全国及31个地区的定量测评,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现实画面;三是设计了推进信息社会建设的“一揽子”政策建议,为各级政府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重点任务提供了抓手。
编辑推荐
《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是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 媒体推荐
人类文明正在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这既是目前世界各国政治家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
过河要探知水深,航海要准确定位。准确地判断当前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事态,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我们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瑜
当前关于信息社会问题的探索,至少有三点重要意义:一是影响公众,深化公众对信息社会发展的认识;二是影响政府,为其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影响研究本身,要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 作者简介
张新红,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历任国家信息中心计划财务部计划管理处处长,山东省淄博市市长助理(挂),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助理、常务副秘书长,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现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专家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家发改委高级职称(经济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年鉴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等职。主持课题有“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网络空间与社会发展”、“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等。著作有《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信息改变中国》等。 目录
上篇 总报告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
一、信息社会的定义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
三、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
四、信息社会测评
第二章 理想与现实:转型期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结论
一、中国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
二、信息技术扩散总体进入加速期
三、上海、北京率先进入信息社会
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始起步
六、公众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七、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
八、经济发展不是决定信息社会水平的唯一要素
九、资费偏高不利于实现普遍服务
十、向知识型经济转型缓慢影响了我国信息社会进程和发展水平
第三章 知识型经济:初露端倪
一、知识型经济的形成
二、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型经济测评与发展现状
第四章 网络化社会:乍暖还寒
一、网络化社会的主要内涵
二、我国网络化社会发展现状
第五章 数字化生活: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数字化生活时代来临
二、数字化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数字化生活测度标准
四、我国数字化生活发展现状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任重道远
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三、服务型政府测评及结论
第七章 信息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抓住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是信息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政策保证
三、完善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基石
四、绿色增长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五、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数字包容带动信息社会的整体发展
七、电子政务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八、完善的信息社会统计是监测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推进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发展环境,建设信息社会
二、打造知识型经济,促进跨越发展
三、建设网络化社会,实现包容发展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政治文明
中篇 中国各地区信息社会发展概览
一、北京市信息社会发展概况
二、天津市信息社会发展概况
……
下篇 专题研究报告
附录一 指标体系说明
附录二 数据汇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破解数字鸿沟难题要从成因分析入手。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或低收入人群因支付不起高昂费用而被排斥在新技术之外。二是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效果存在天壤之别。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很难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三是政策环境,国家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导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个人习惯,个人秉性使然,总会有人尽管有钱也有知识但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网络中落伍。五是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对于存在身体或智力障碍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从上述成因分析看,数字鸿沟问题将长期存在,不能指望很快就能完全解决,而且不能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来化解,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从中国来看,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问的数字鸿沟,二是国家内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从国内数字鸿沟看,目前主要表现为城乡数字鸿沟与地区数字鸿沟。
中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从主要技术产品扩散情况看,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率方面,而在彩电、电话方面的差距要相对小一些。2008年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2%,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11.7%,城乡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0.67(即农村落后于城市67%)。同年,城乡计算机差距指数为0.91,固定电话差距指数为0.60,移动电话差距指数为0.44,彩电差距指数为0.25。从变化趋势看,城乡数字鸿沟呈逐步缩小趋势。2002~2008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下降20%左右。与数字鸿沟相对应的就是数字包容,以彩电和计算机普及情况为依据测算出的城乡数字包容指数2010年为0.44(即农村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水平相当于城市的44%左右),比2006年提高了约32 %。中国地区间数字鸿沟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小于城乡数字鸿沟。
ISBN | 7509612934,978750961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 张新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