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报纸》内容简介:第一章记述了美国报业危机爆发的具体过程及其后果,并对全球范围报业的危机与衰落状况作了概括性评论。第二章从产业史的角度,记述在互联网兴起后,美国报业是怎样丧失最佳发展时机的,探讨美国报业究竟在哪里走错了棋。
第三章追溯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原因,讨论两类媒体经营模式的差别,提出新看法。
第四章描述了美国传媒界在Web 2.0和“公民新闻”两股潮流冲击下怎样发生“回归草根”与“超越平面”的历史性嬗变,并评介美国有关新媒体生态学理论的经典性著作与观点。笔者认为,只有从新媒体生态环境变迁的宏观角度占观察,才能深入理解本次报业危机的实质及其必然趋势。
第五章着眼于介绍美欧报界在危机现实中探寻新经营模式的尝试,包括建立“付费墙”、开发App Store程序库在内的种种举措。虽然至今尚无多少可供复制的范例,但尤论其成败,仍对国内业界与读者有难得的借鉴价值。
第六章旨在回顾总结美欧报业危机和数字报业转型经验,并尝试研制数字报业测评指标体系,为业界制定“数字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编辑推荐
《拯救报纸》编辑推荐:细致剖析美欧报业危机,深入探讨全新赢利模式!《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陈寅;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 吴海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胡泳;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 闵大洪联袂推荐!著名报社人范长江之子倾力奉献! 媒体推荐
当全球报业深受互联网等新媒体惊涛骇浪冲击之际,范东升教授力作《拯救报纸》推窗揽风,鲜活翔实地介绍了当今美欧报界在数字化生存与发展方面的艰辛探索及成败得失,观察极富洞见,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报业提供了难得的镜鉴。该书的问世是业界之幸,媒体人不容错过。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
对传统报纸来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欲求拯救良方,本书值得品读。
——《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
在互联网时代说起报纸,多是(f<方逝”和,际旧。范东升教授这部著作没有浸淫在这种情结中。本书以欧美报业数百年的脱胎沿革为脉络,平实叙述和论证。读者可从中发现,传统报业之兴衰,其实仅是人类传播史翻过一页。报纸的真髓,伴随着数字技术,正与新的媒介联姻,实现报纸的“再生”。报纸将死,报纸永恒。做报纸的,管报纸的,研究报纸的,正在新闻业门前徘徊的学生,这本书为你们而写。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
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到报纸的高价值与便利性,报业作为提供信息与愉悦的不易源泉,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地位。然而,报纸在自己的桂冠上栖息得太久,必须开始一场全面的变革。它所面临的威胁并非短期的烦恼,它的从业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报纸必须做更多的不同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把相同的事情做得更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博士
拯救报纸的出路在于革新报业:拯救报纸的手段是与新媒体融合:拯救报纸有待于报人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努力。这就是《拯救报纸》一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三点。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闲大洪 作者简介
范东升,我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之子
1968年 北京四中毕业
1968-1978年 内蒙古插队知青、学徒工
1982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毕业
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5-1991年 中宣部新闻局副处长
1991-1994年 中国新闻社专稿部记者、编辑、部主任
1995-1998年 《华声月刊社长兼总编辑,《华声报电子版创办人
1998-1999年 香港亚文公司副总经理
2006年至今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主要著述
《试析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1984年)
《传播学原理》(第一作者,1990年)
《关于我国报业发展的宏观定量分心》(第一作者,1992年)
《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主编,主报告撰写人,1992年)
《大众传播学总论》(第一译者,1986年)
《采访技巧》(第一译者,1986年)
《拯救报纸》(2011年) 目录
第一章报业“末日”
第1节“寒冬”真的来了
第2节生存还是毁灭
附录一[案例1]甘尼特集团:从报界老大到数字先锋
[案例2]《纽约时报》:“把航运公司改造成航空公司”
[案例3]i53X-&司破产保护案始末
[案例4]华盛顿邮报公司:在生存奇迹的背后
附录二美国报纸“死亡”名单
第二章十年蹉跎
第1节迟来的醒悟
第2节“破裂性技术”的陷阱
第三章“恐龙”时代
第1节纸上的创意
第2节报业百年轮回
第3节经典模式失灵了
第4节“报”“网”之辩
第四章嬗变奇观
第1节回归草根与超越平面(上)
第2节回归草根与超越平面(下)
第3节新媒体生态学
第4节传播模式的三重转变
专题报告一CNN公民新闻栏目iReport的创建及启示
专题报告二CNN“明星公民记者’’研究
专题报告三维基新闻规则初探
第五章上下求索
第1节寻找新的价值源
第2节谁是报业救主
第六章设置路标
第1节确立数字优先战略
第2节数字报业评估指标
附录中外报纸网站个案测评比较研究报告
后记 序言
自序
很多做过报纸的人,都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有一种优越感和特殊情结,认为这个职业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高尚神圣的,具有永恒的价值。但曾几何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忽然间变得岌岌可危了。自2008年以来,作为现代报业发源地的美国和欧洲,发生了一场近乎大崩溃式的报业变局。笔者撰写本书,即缘于对彼岸同行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新闻业前途的一份深切的忧虑。
无论悲观派还是乐观派,各位专家学者对世界报业的前途各持高论,见仁见智,而对此次美欧报业危机的实际状况,却大多语焉不详。笔者相信,只有在细致观察和言而有据的基础之上,才有望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本书尽力避免主观臆断,力图客观而翔实地介绍美欧报业的危机状况,探究其成因,并为感兴趣的读者作若干理论性解读,并希望这种评介和解读做到直白明晰,即使是不甚了解海外报业的读者也能引发兴趣。书中还包含若干实证性研究内容,亦请读者不妨耐心留意,因为其中导出的结论往往更具科学性的价值。
本书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记述了美国报业危机爆发的具体过程及其后果,并对全球范围报业的危机与衰落状况作了概括性评介。
第二章从产业史的角度,记述在互联网兴起后,美国报业是怎样丧失最佳发展时机的,探讨美国报业究竟在哪里走错了棋。
第三章追溯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原因,讨论两类媒体经营模式的差别,提出新看法。
第四章描述了美国传媒界在Web 2.0和“公民新闻”两股潮流冲击下怎样发生“回归草根”与“超越平面”的历史性嬗变,并评介美国有关新媒体生态学理论的经典性著作与观点。笔者认为,只有从新媒体生态环境变迁的宏观角度占观察,才能深入理解本次报业危机的实质及其必然趋势。
第五章着眼于介绍美欧报界在危机现实中探寻新经营模式的尝试,包括建立“付费墙”、开发App Store程序库在内的种种举措。虽然至今尚无多少可供复制的范例,但尤论其成败,仍对国内业界与读者有难得的借鉴价值。
第六章旨在回顾总结美欧报业危机和数字报业转型经验,并尝试研制数字报业测评指标体系,为业界制定“数字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从18世纪算起,美欧近现代报业的发展史已横跨四个世纪,不少老牌报纸都有上百年历史,有的甚至是在200多年前创办的。而中国报业则年轻得多,最“老”的报纸实际上也只有60年报史,历史短的只是与改革开放同龄,其商业化资本化程度、读者忠诚度以及市场根基远远不如美欧报业。从这些方面上看,中国报业很可能将更难抵御即将席卷而来的数字化大潮,中国新一代的读者也更容易“背弃”纸媒,转而接受和使用新兴的网络媒体。但无论报界人士的心情与意愿如何,传媒技术的革新只会不断加速,而不会停止变革的步伐。笔者希望本书读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要“拯救报纸”。 后记
我的新闻生涯与“拯救报纸”有不解之缘。
1994年底,我从中国新闻社专稿部主任调任《华声报》社长兼总编辑,面对的任务就是能否解救一张报纸。《华声报》系由德高望重的原国侨办主任廖承志先生亲手创办,报纸读者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但自创办以来,由于新闻时效差和海外发行费用过于昂贵等原因,该报经营多年亏损严重,已到无法维持的地步。上级向我下达的指示不是续办该报而是“停报改刊”,此实为“曲线救报”之计。
由我主持于1995年4月创办《华声》月刊之后,最头疼的事却仍是过高的印刷发行费用。现在回想起来,一份报纸或是一本杂志打算通过邮寄方式送到五湖四海的读者手中,还想赚钱回来,真是“比登天还难”。恰在《华声》创办的第二年年初,“因特网”这个新名词在国内媒体上出现了。我很快意识到,网络很可能是《华声》唯一一条生路。于是,尽管报社资源缺乏,我仍决心调动本社力量,于1996年6月开始创办了《华声》月刊电子版,并在当月杂志上正式公布了本刊初期的网址,《华声》因而成为最早的综合性中国新闻电子期刊之一。《华声》在1996年8月号还专门制作了由靳丽萍、曹海丽等撰写的题为《信息国道决策幕后》的互联网专题封面报道,我在该期杂志的编者按中就创办《华声》电子版以及互联网发展前景这样写道:“《华声》将成为广大读者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新视窗。也许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国人会感到没有自己在网络上的电子信箱,就像如今没有电话甚至没有自家的通讯地址一样不便。”
《华声》上线初期,只是将杂志的主要内容逐月搬到网上,但是我逐渐发现,网络与纸张是性质非常不同的信息载体,在网络上一个月才更新一次的电子版是没人会看的。于是报社决定打破常规,不受杂志出版周期限制,逐步加快内容的更新频率,直至后来发布每日新闻,并决定将“华声月报电子版”中的“月”字去掉,正式称为《华声报》电子版。我于1997年8月参加由8家大陆主要新闻期刊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台湾,其中《华声》是当时唯一上线的期刊。访台期间我专门考察了台湾率先发展互联网的情况,并在访问记《梦之旅》中写下“因特网的启示”一节。当年11月我率团首次访美,亲身考察了美国华文传媒市场特别是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情况,并决定与北美华渊(smanet)网络公司达成合作协议。1998年2月《华声》实现与北美华渊生活资讯网合作上线,这项合作比后来四通利方与华渊联姻在中国建立新浪网还早了10个月。据1998年5月至8月的统计,《华声报》电子版的访问量四个月累积超过1000万人次。我在统计报告终写道:“因特网为中国带来机遇,高科技为《华声》插上翅膀,《华声报》在创刊十余年后终于(在互联网上)死而复生,真正成为在海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体。”
1999年,我受邀去纽约解救另外一家华文报纸——美国《侨报》。经过全社同仁几年的努力,实现《侨报》的采编出版系统全面升级,侨报网站改版,并创办《侨报周末》版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原已陷入困境的《侨报》,经营状况终于有了明显改观:在发行量持续增加的基础上,广告和其他本地收入大幅增长。侨报网站在扩大报纸品牌方面也是功不可没2000年1月改版后,每日点击量翻增六七倍之多。
技术进步是一切社会变革的火车头。有了这一番酸甜苦辣的体验与经历,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道理。同时也深切体会到,没有创新的理念、开放的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来铺设轨道,这个火车头也是寸步难行的。
2006年来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后,新媒体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的动向十分关注。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于同年组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本学院亦有幸成为该实验室成员单位。接受实验室委托,我承担了“中外数字报业赢利模式比较”等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课题,同时主持了有关新媒体的一个省级项目“公民新闻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工作。随着2008年美欧报业大危机的戏剧性爆发,我发现Web2.0和“公民新闻”的兴起与本次报业大危机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其深刻的背景就是本书第四章所论及的全球传媒生态环境的大变局。于是我将“公民新闻”与报业危机的研究结合起来了。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一面从事教学,一面随时密切关注美欧报界发牛的一切变化。有学生调侃说,每当一家美国报纸倒闭了,老师都会“兴奋”起来。其实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种种变化,我担心的倒不是自己神经过敏,而是知识老化感觉迟钝。试想,如果在一场泥石流或大地震即将发生的前夕,人们却依然平静如常浑然不觉,那才是可悲可叹的事,可惜美欧及世界报业所经历的状况正是如此。
为完成本书,笔者伏案三载,四时“在线”,几不知寒暑易节,斗转星移。完稿之夜,掩卷凝思,桑浦山下,万籁静寂。本人深感庆幸的是,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大学给了我十分优越的研究条件,在田园般宁静的学习环境里,本人得以钻研课题而心无旁骛。汕大国际化和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尤令人视野开阔,活力不竭。本人从事数字报业研究,首先得益于香港大学教授、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婉莹院长的指点和帮助。陈婉莹教授在新媒体领域富于洞见,大力倡导“数字优先”的新闻教育理念,在本学院首创“融媒实验室”,每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及时的启发和最大的鼓励。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副总裁、本学院彼得?赫福德教授年事虽高,对新媒体变革的观察却异常敏锐,传媒界一有“风吹草动”,他即在第一时间发电邮给各位老师,本课题研究常常因此得到最新信息和启示。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常为民教授学通中西,治学严谨,承蒙他细览全部书稿,对保证本书质量贡献匪浅。来自香港的传媒法专家甄美玲副教授也就本书涉及的版权问题以及全球报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中肯建议。原纽约市政厅经济师、北京大学经济中心教授张帆博士审阅了本书有关章节,并悉心提出宝贵意见。本学院王军副教授也对书稿提出了中肯意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王国庆司长及总署信息中心传媒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秘书长冯玉明女士一直十分关心本项研究课题,并曾莅临汕大新闻学院考察,她们的指导对提升本项课题研究质量多有裨益。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章新新先生一直十分关注本项研究课题,曾多次邀集中新社同仁与本人切磋,对作者的研究工作给予莫大重视与支持。
我谨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朋友一并致谢。
我与妻子杨晓齐女士相识于“文革”,结发30年以来无论何时何地,始终福祸共享,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我的女儿范小江现在纽约报界就职,她多年在海外艰苦奋斗,使我这个做父亲的时时牵挂于怀并引以为豪,而她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无疑也是本书一个真切和直接的观察点。家人一直以来毫无保留的理解与支持,给了我笔耕不辍的信心与力量。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生积极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撰写或参与撰写了有关章节,或承担了书稿的校对工作。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为本课题研究增添了无尽活力,丰富了课题成果。各位同学对本书所作的贡献如下:
第一章第2节由王瑜、段悦参与撰写;
第一章附录部分个案研究及资料分别由王颖、段悦撰写和整理;
第三章第2节“报业百年轮回”由王小莉撰写,本人参与撰写;
第四章专题研究《CNN公民新闻栏目iRepoa的创建及启示》、《CNN“明星公民记者”研究》、《维基新闻规则初探》分别由梁君艳、张婷、华琪撰写;
第四章第2节由梁君艳参与撰写;
第六章第2节由鲁浩参与撰写,本章《中外报纸网站个案测评比较研究报告》由鲁浩、李翻撰写;
屈运栩、张成斌参与撰写第五章、第六章,提供了部分资料;
王颖、梁君艳、刘亚平、陈丽承担了主要章节的校对工作,王颖还承担了全书的制图工作。
除以上部分之外,本书其余各章节均由本人撰写,并由本人负责全书统稿。
由于这场报业危机事发突然,变化迅疾,而笔者限于能力水平,把握起来每感吃力,不得不前后五易其稿,反复更新资料,修正观点、调整思路乃至全书结构。加之学校教学管理与任务压身,本书写作计划因而一再延宕,幸有南方日报出版社周洪威社长、谭庭浩副社长和梁建华编审等多方鼓励耐心敦促,终使本书得以及时完稿付梓,谨此深表谢忱。
在本书杀青之际,传统报业的未来出路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李泽厚先生早有不写50年之前可写的书,不写50年之后可写的书之说。本书大概亦如是,因为50年前报业还用不着“拯救”,而50年后的数字报业肯定将成为不足为奇的现实,而本书或许能留下报业数字化发展的若干历史痕迹。由于相关课题牵涉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复杂广泛,其中颇多研究空白,笔者充其量只能观其大略,本书内容挂一漏万,决无奢望给出任何“正确答案”。书中错讹疏失之处必所在多有,敬希各界读者指正。
范东升
2010年10月8日于汕头大学校园 文摘
第1节
“寒冬”真的来了
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正在进入一场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寒冬”。吴海民的惊人之语当时在北京乃至全国报界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这场争论随着国内报业的持续繁荣而消解,但也在报界一时遭遇困难之际而旧话重提。
这一次“报业寒冬”真的来了,不过这场寒流正面吹袭的是大洋彼岸。2008年至2009年,美国以及欧洲的报界经历了一场突然袭来的经济飓风的侵袭。进入2010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渐进尾声,但是美欧报界人士仍在前景不明的困境汇总勉力求存。这一场“报业寒冬”还将持续多久?谁能成为寒流肆虐之后的幸存者?这场凛冽的经济严寒一旦过去,报业将会面临怎样不同的春天?
ISBN | 9787549101900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范东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