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 [精装] 97871010758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496797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京剧艺术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通过选编百年来有关京剧的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文章论述,对20世纪京剧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总结。“增订本”共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五编及“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附录。为了忠实记录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京剧发展的各种反应与思考,也为了更全面地呈现出京剧在不同时期的真实面貌,除了极具代表性的著名篇章外,《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还收录了一些较有个人想法的和较有时代特色的文章,其中不免有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有些文字颇具争议,但基于史料性、真实性的原则,编者依然将之收编书中,并且除了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是改正错字以外,并不做其他改动。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收录有部分民国时期的文章,其中一些用字和标点符号出现错误,我们作了统一规范。需指出的是,因为收录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章,对同一事物、同一人有时会有不同的称呼(有时即使同一时期,对同一事物、同一人也会有不同称呼),如“二黄”“二簧”、“程继仙”“程继先”、“小翠花”“筱翠花”、“《挑滑车》”“《挑华车》”、“《骆马湖》”“《落马湖》”等,再如一些早期的外文译名也与当代的标准译名并不一致,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对此,我们只力求本篇统一,而不进行全书的统一。此外,书中页下注释统一标明了译注或编者注,未作标注的则均为原文注;编者对所收文章做了节选或改动的,也均在文末括注说明。
编辑推荐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作者简介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京剧学者、剧作家。青年时期曾在吉林驻军文工团任京剧演员和创作员。1983年进入新闻界,为《新民晚报》复刊初期的业务骨干之一,历任该报文化部负责人、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特稿部副主任,以及《文汇电影时报》副主编。曾获中国新闻奖和全国晚报好新闻奖。其剧作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唐寅与秋香》、《杨贵妃与谢阿蛮》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演讲《梅兰芳》和《谭鑫培》,撰就《非常梅兰芳》和《翁思再评说谭鑫培》。其学术作品还有《余叔岩研究》、《余叔岩传》、《两口二黄》等,是《京剧大百科全书》京剧音韵系列条目的撰写者,《孟小冬唱腔集CD》的主编者。
目录
绪论:京剧与传统文化 第一编 五四时代的京剧观 关于旧剧改良的通信 随感录(十八) 今之所谓“评剧家” 我的中国旧剧观 “脸谱”——“打把子” 答张厚载 戏剧改良各面观 再论戏剧改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附:胡适日记摘抄 予之戏剧改良观 梅兰芳和中国戏剧 戏剧改良平议 改良中国戏剧 没落中的皮黄剧 论中国旧戏之应废 中国戏剧的三条路 《奔流》编校后记(三)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 脸谱臆测 第二编 学人对京剧的散论 论戏曲 题谭鑫培渔翁蓑笠图诗 戏剧的歧途 论诗剧 旧戏评价 九十年前的北京戏剧 乱弹代序 却说平剧 “平社”成立大会特刊·发刊辞 看京戏的回忆 附:郁达夫论京剧佚文二篇的笺注和跋 听戏 伶人血缘 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 听余叔岩歌 访梅兰芳 谈戏剧 为旧剧叫好 咏京剧诗 从盖老的《打店》说起 赠梅畹华联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 论戏剧改革 反对粗暴倾向 看洋人演京戏而大悦 论样板戏 毛泽东与京剧 京剧的意象世界 ——为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而作 深刻的不幸 …… 第三编 探索与争鸣 第四编 艺术家自述 第五遍 菊坛礼记漫录 附录 读《京剧丛谈百年录》 初版编后记 增订本跋
文摘
版权页: 演员、角色、观众 写实和写意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在对待或处理审美主体(心)和审美客体(物)的关系上所遵循的不同立场和原则。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即演员、角色和观众。这三方面有三个自我。而演员和观众与角色的关系,又形成了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关系。从演员来说,第一自我是他自己,第二自我是他扮演的角色。从观众来说,第一自我是他自己,第二自我是他看戏时进入角色的境界,即他的投入。这里我参照了法国著名戏剧家老柯克兰的理论。 布莱希特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认为演员在台上可以使我们同时看到至少有三个人物,一个在表演(即演员的自我),另外两个则是被表现出来(一个是角色的自我,还有一个则是角色在不同情景中所显示的面貌,也可以说是角色的第二自我)。在这段话中,布莱希特主要是谈演技问题。这里我们可以用《宇宙锋》中的赵艳蓉为例,演赵艳蓉的演员是第一人物,赵艳蓉这一角色是演员的第二自我,构成第二人物;赵艳蓉这一角色在父亲和皇帝面前装疯,这疯女的形象构成角色的第二自我,而对演员来说则是第三人物。我在这里不想援用布莱希特三个人物的说法,我觉得只要参照老柯克兰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理论,就可以清楚地说明中西戏剧在对待和处理审美主客体(即心与物)关系上的明显差异了。 六十年代初我国戏剧界在介绍狄德罗戏剧理论时,进行了表现派与体验派的讨论。当时曾有人认为老柯克兰属于表现派,并用表现派去比附京剧。后一种看法曾受到有识者的批评。根据老柯克兰的《演员艺术论》所述,演员一旦进入角色,他的第一自我就要“终止”在第二自我身上。或用他所援引都德的说法,演员必须将自己“沉没”在角色里,柯克兰说他的这一理论来自都德。这种观点为西方艺术界普遍认同。有一篇记载说,当巴尔扎克写羊时,他自己也几乎变成了羊。 这种第一自我沉没在第二自我中的故事,在西方剧场里是很普遍的。相传契诃夫的《海鸥》在多次上演失败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剧院决定将它上演来挽救这家处在岌岌可危境地的新兴剧院。《海鸥》演出了第一幕,大幕徐徐落下,幕后剧院工作人员焦急地等待着反应,可是一片沉寂,一点动静也没有。
ISBN978710107580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