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 [平装] 7207088507,9787207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课题为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范畴研究,专门研究名词词类的语义次范畴与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在名词词类的语义次范畴研究中,主要研究名词词类次范畴通过量词形式所表达的空间义,由于空间义是名词的主要语义类型,因此名词的各种词类次范畴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各种具体的空间义类型;而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主要是两个名词语之间的共现形式(——我们这里只选择了两个名词性成分的语序排位与共现方式这两种共现形式类型)所表达的语义关系类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名词的这些语法组形特征所表达的范畴性语义的研究,了解名词组形中的语形与语义对应的关系,发现制约名词在组形中语形与语义对应的各种隐性语法范畴。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是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龙涛,1966年出生,籍贯湖南邵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代汉语专业,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理论等。
目录
绪论 现代汉语名词(语)的语义范畴研究概述 第一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现代汉语名词的语义研究现状简述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取向、方法与主要研究问题.1 上篇 名词词类的空间语义次范畴研究 第一章 词类次范畴层面上以个体名词为主的名词 对“有界”(1~ounded)事物的表达 第一节 引子:名词次范畴与“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 第二节 汉语“纸”类个体性事物的“同质”问题与目前“有界” 标准的冲突 第三节 量词的表形功能与个体量词的“图样(diagram)化定型”功能,对“纸”类同质事物“个体性”表达的帮助 第四节 “有界”/“无界”事物的“定形”判断标准与“定性”判断标准的互补性 第五节 个体名词所表事物“个体性”的强弱之分 第六节 可表“有界”事物的其他类别名词 第七节 名词的“有界”事物意义与“生命”事物意义的关联性 第八节 总结 第二章 能直接前加度量衡量词的“弱个体性”事物名词研究——兼议度量词的语义功能 第一节 国内外量词功能的研究与本章的目的 第二节 度量衡量词对“无生”、“涉人”事物的选择 第三节 度量衡量词对事物“同质”(1lomogeneous)特征的表达 与“弱个体性”事物名词 第四节 名词加量度时的属性义表达,与量度对名词的 “类指”功能 第五节 总结:度量词的三种语义功能,与量词对事物“有 界/无界”表达方式的分化 第三章 “唯‘个体化’事物名词”与“非‘个体化’事物名词”——名词“类指”、“个指”的词类次范畴差异与名词的指称分工及其他 第一节 “个指”(individual-denoting)、“类指”(kind-denoting)与名词次范畴 第二节 指称上专门表“类指”的“非个体化事物名词” 第三节 指称上专门表“个指”的“唯个体性事物名词” 第四节 名词内部的指称分工 第五节 总结:名词次范畴,指称功能分工的产物 第四章 表隐喻性空间意义的抽象名词 第一节 问题与目标 第二节 抽象名词表达一种隐喻性的空间意义 第三节 抽象名词所指事物的空间性质:“有界”的 “属性”事物 第四节 “空间的隐喻形式”对抽象名词语义、形式与用法的影响 第五节 附论:关于抽象名词的界定 第五章 生命义名词及其与空间义、行为义的关系 第一节 语法研究中“生命”的生物学特征区分的局限 及“生命”与空间特征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生命义”与事物的“个体性” 第三节 “生命义”与事物的强“个体性” 第四节 事物的强“个体性”与行为“自主”性的关系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对空间义的区分:名词的属性义表达 第一节 名词表属性义及由此带来的语义区分问题 第二节 定语位置上、“‘很’+N”中、状语位置上名词 的属性义表达 第三节 名词直接作谓语时的“属性义”陈述 第四节 名词作主宾语时的“属性事物”指称 第五节 总结 下篇名词(语)的语义关系范畴研究 第一章 从格式与格式义角度,看NP1/NP2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语义关系 第一节 研究由来、存在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理论推演:主宾可互换句的语序排列类型与结构 句式义——语序上的对称形式与句式的对称语义关系义 第三节 主宾互换句所表对称关系义的具体类型分析 第四节 由事物存现中的位移变化,导致参照物与目标物互为的对称性空间关系 第五节 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六节 总结:主宾互换的动因——结构形式上对对称性概念语义关系摹拟的结果《 第二章 广义“事物”之间的“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与结构成分共现 第一节 对“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第二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语义性质、语义构成 与其他类似范畴的区别 第三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在形式结构上的表现 第四节 “必然性/非必然性”关系的信息量及信息量变化分析 第五节 结论 附录一(1)也说语义语法范畴——兼议语义功能语法 附录一(2)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论语义功能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语义性质之区别 附录二参考文献汇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4.3小结:至此可以认为: 能主宾互换的宾语为处所语的句子即Ex:类句子,与存现 句一起,表达的都是两个名词性语义成分在空间上的参照物与 目标物互为的对称性关系。这也就是E类主宾互换句表达的句子意义。 这种参照物与目标物互为的对称性空间关系又为两种: (1)一种是由存现主体在空间位移这个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参照物与目标物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这是一种全景扫描),这就是主宾可互换的隐现句与处所语作宾语的主宾互换句所表达的句子意义,如“湖面划过一条船”、“一个老人走出那座房子”。 (2)另一种是定格这个空间位移的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瞬时”场景,而形成的参照物与目标物之间的静态的空间位移关系,这就是主宾可互换的存在句表达的句子语义,如“房子挤满了人”。 处所词置动词前,我们认为处所是目标物,存现事物是参照物;处所词置动词后,处所是参照物,存现物是目标物;可主宾互换的存现句,主宾互换前后句子的意义稍微变化,反映了参照物与目标物的相互转换;参照物与目标物相互转换了,但参照物与目标物之间互为的对称性关系性质不变。因此更确切地说:E类这种含有处所语的能主宾互换的句子,表达的就是在一个空间位移事件中经突显而成的参照物与目标物互为的对称性语义关系。
ISBN7207088507,978720708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龙涛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