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南怀瑾讲经》内容简介: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可谓一代宗师。在他眼里,儒、道、佛的经典学问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逾越障碍的技巧,掌握摆脱烦恼的智慧。
《听南怀瑾讲经》详尽收录了南怀瑾大师对儒、道、佛经典的解读精华,并在其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同时穿插了上百个哲理故事,让说理变得更有趣、更明了、更透彻。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无穷的智慧感悟。
编辑推荐
《听南怀瑾讲经》编辑推荐:
让亿万心灵受益的精神读本
一代宗师为你解读三教经典
最朴素的人生真理
最智慧的警世箴言 作者简介
陈南,专业畅销书作者、策划人,作品有近300本,代表作有:《感悟父爱》《感悟母爱》《有一种爱叫放手》《有一种情叫心痛》《活着就是幸福》《感谢折磨你的人全集》《职场潜规则》等。 目录
第一章 学习在先,立业在后
培养良好的品行
加强能力?修炼
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
视不足为缺憾,方能进取
不抱怨,让你更接近成功
持之以恒,让你找到成功之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终点
学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第二章 扫净心尘,远离烦躁
不要自寻烦恼
快乐与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得意之时莫忘形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少一点私心杂念就会活得更好
视富贵为浮云,视忧辱为轻风
清除妄念,逍?一生
烦心琐事皆抛开,找回迷失的自我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坦然面对一切,就能超越生死
让心回到最初的澄澈
做自己的精神主宰
不苦不乐就是极乐
第三章 事所以成,是相信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管得住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给自己安上梦想的翅膀
求人不如求己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生命的主宰
人生贵在坚持
成败只在一念间
机会靠自己创造
奋斗不止,才能成功
全力以赴?必成赢家
输得起才能赢得了
第四章 寡欲是幸,知足是福
知足,则幸福长存
见好就收大智慧
得意之时莫骄狂
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
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越是攀比,就会越不满足
知足才会逍遥
贪欲是隐形“杀手”
降低一分欲望,得到一分幸福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人生何必太贪心
第五章 善待他人,福泽自己
做人要有几分菩萨心肠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行孝悌?得人心
没有好心,难得好报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真诚做人是立身之本
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修名不如修德
摆正心中的天平:平等待人
第六章 圆通做人,灵活处世
低调做人万事顺
虚实并进,胜人一筹
忍耐是一笔宝贵财富
耐心等待方得良机
通达才能应变
做事不必太张扬
该放手时就放手
学会看轻自己
温和对待别人的无礼
以柔曲之姿进取
以退为进,以弱胜强
第七章 放宽心胸,有容乃大
宽容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宽恕
伤害别人,其实是在伤害自己
以德报怨是最大的宽容
虚怀若谷,自谦自有得
宽广胸襟,无忧也无恼
勇于接受批评
不要斤斤计较
有一种心胸叫放手
第八章 善于调整,赢在改变
多做自我批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迷途知返不算晚
做人贵在反省自己
做一个行动家,少说空话
人生切忌率性而为
适时变通,带来成功
屈己从人才合道妙
学会让理想转弯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第九章 掌握人心,学会交际
结交朋友需谨慎
善用“和”字处理关系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
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一起谋事
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
择邻择友从善从仁
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
承诺不可轻出口
以赤诚之心待人
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文摘
插图:
视不足为缺憾,方能进取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道德经》
【译文】:内心清静能观察入微,叫做“明”;心地柔软平等待人,是真“强”。仔细观察事物的现况,再反向推演事物的本源,就能了解一切事理的本来面貌,如有违背正道常理之处,自然能予以改进或防范,自己就不会做错事情、遭受恶果。久而久之,?就会愈来愈熟练地正确处理事情了。
关于老子的这段话,南怀瑾先生认为隐含着这样一种忠告: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会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客观地与别人做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关于这点,我们应该多向西汉的郑庄学习。
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常对别人夸口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的职位绝不会是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遇,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大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他们都是高官吗?”朋友神秘道:“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夸己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说:“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郑庄从此发愤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问。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至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要自责太过,有些事还需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汉武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朕对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告诫家人说:“有些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是我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闻过则喜”,有面对缺点和失误的勇气,并且努力纠正这些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有的人“闻过则怒”,对自己的一些错失无改过之意,甚至否认存在错失,结果,缺点和漏洞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其实,有缺陷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关键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不足、迎头赶上。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只有努力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不抱怨,让你更接近成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
【译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意思是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意思是说,不必忧虑不能得到理想的社会地位,而要忧虑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地位需要确立何等的品格与才能;不必忧虑社会不了解、知道自己,而要力求建立自身具有值得社会认可的道德品质与真才实学。
南怀谨大师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自己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
那么如何建立让自己站立起来的根本呢?如果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不怕没有禄位,怕的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自然能知道你。
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怎么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
霍姆18岁到美国佳利公司打工,当时该公司主要生产军用冷暖机。霍姆既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工作经验,但他干劲十足,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发现,公司在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决定在这方面下点工夫,为老板贡献合理化?议。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他终于作出了一个改进计划,并把它交给总经理赫艾特。其中有一条是:倡导“最后五分钟”工作精神。霍姆早就注意到,每当快下班时,员工们都松懈下来,准备下班回家。为此,霍姆主张在下班前五分钟,全厂拉一次警铃,提醒大家全神贯注做好最后五分钟的工作,同时,全公司的高级职员,包括老板在内,都到车间去为工人加油打气,最后与工人挥手再见。
赫艾特对霍姆的新计划极为赞赏,并提交董事会讨论,很快得到批准。新计划实施后,员工们热情高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当月的工作提前半?月完成,次品率也大大下降。为此,霍姆受到嘉奖,职务也得到升迁。不仅如此,从此以后,赫艾特在做决策时,也乐意听听霍姆的意见。霍姆从不轻易发言,总是深思熟虑后再拿出自己的意见。
后来,佳利公司与军方的业务终止,这意味着失去了绝大部分市场。董事长比尔打算放弃冷暖机项目,霍姆建议他不要这样做,并保证在四天之内为冷暖机找到新的出路。接下来,霍姆苦思四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冷暖机改民用的方案,并获董事会通过。为此,公司还专门举办了一个庆功会,那天,霍姆被任命为佳利公司的副总经理。再后来,佳利公司生产的家?空调机开始步入无数个家庭,财源滚滚而来,霍姆也因功劳卓著而当上了佳利公司的董事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表达意见时,不要急于夸夸其谈,最好事先为发言做好准备工作,拿出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意见。这是“立言”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要想证明自己是千里马,就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下工夫。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一个人学到了多少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办事技能,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具备了美德,才具备了最大的才能。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把“立德”做到全国扬名的地步,但至少要在本单位树立一?好形象,让领导、同事和下属都称道你的德行。如能认认真真体现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受到欣赏和重视。
如何“立功”呢?当然要用业绩说话。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在就职演讲中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假如你是公司员工,不妨把这句话改为:“不要问你的公司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
如何“立言”呢?当然要设法让自己的意见成为大家的意见。这并不是说,应该唠唠叨叨,到处发表高见,而是要说出真知灼见,使人心悦诚服,并乐于听从。如果老板、同事、下属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乐意听听你的意见,你的地位就确立了。
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什么,企事业也好,农工牧副渔也罢,都要有真本事。否则,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好职位,如果不能胜任,同样没有好前途。因此,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放下你那颗高傲的心,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持之以恒,让你找到成功之源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维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
【译文】:有人非常干渴,想喝水,到一个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离水源还很远。像这样不停地挖下去,就会见到湿土,渐渐地又见到湿泥。他以坚定的信心挖下去,就会知道已经离水不远了。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了解和修行《法华经》的教法,这人离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还远得很。如果能够听闻、了解、思维、修习《法华经》的教法,他就离成佛不远了。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法华经》中关于“挖井”的这段意思时,他还进一步阐明:在学习上、工作中,要想找到成功之源,就应该安下心来,除了肯花力气外,还要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持之以恒,专一而不懈地努力。
1903年10月,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数学会议上,大家要求科尔教授作学术报告。
科尔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了一个算式,接着又进行计算,得到结果以后,科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会员们立即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因为他通过这不说话的报告,证明了2的67次方减1这个数是合数,而不是200年来被人怀疑的质数。
会后,有人问科尔:为论证这一问题,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时间里的全部星期天。”科尔坚持了3年时间,花去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为科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幅漫画:
一个青年挖井找水,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都没有出水,正要挖新的“井”。
画面下部的文字反映了他的心思: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井”只要再深挖一些,就到了有丰富水源的位置了。
这幅画告诉我们:青年找不到水,是因为他不肯在一个地方持之以恒地挖下去,结果白费了气力。如果他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很快就能挖出水来。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满足于现状,不坚持,不努力,最后只换来了失败。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中的仲永,他虽然有很高的天资,却没有继续努力,而是整日随父亲到处拜访赚钱,最后终究没有获得什么成就。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仲永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加上他的天资,一定能够成为历史上又一位文学名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经过了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克服了一块块“顽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到持之以恒,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持着恒心,迈着坚定的步伐,通过义无反顾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沐浴到成功的阳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华严经》
【译文】: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南怀瑾先生指出,上面这段经文就是要让人们明白:“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建筑在理论这块奠基石上的艺术品”、“实践是人类生存的一副骨架,而理论只不过是骨架上的血肉”这样一些道理。他还引用荀子的话进一步阐明知与行的关系,即:“不闻不若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
纵观历史上那些石破天惊、千古流芳的诗人,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军事家,为民造福、硕果累累的科学巨匠……他们之所以成功,无不因为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司马迁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没有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哪里会有历史巨著《史记》的诞生?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潜心钻研,没有她含辛茹苦、反复试验,哪里会有化学新元素“镭”的?现呢?
一个北方人生活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一个南方人生活在黄山附近,安徽。相距五千里,在一个偶然机会,他们相遇了。
南方人和北方人都穷困潦倒,也都仇视那个穷困潦倒的故乡。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一个向北,另一个向南,就在山海关的一个车站上等着发车,两人唠得挺投机。都是穷困,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穷。于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呐,别说关东三宝,就是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漫山遍野都是,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另一个也不甘受贬:“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
说者都无心,听者都有意。
南方人乘车去了北方。嗬,长白山名不虚传。单那细辛,在南方上哪找去!南方有什么好的!光秃秃的石粒子,崩星几株病松树。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看人家,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细辛这玩意儿抠着栽怎么样?抠!
北方人乘车去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可受够那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此时不捞钱,穷死没人怜!
一个?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为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颤颤巍巍,看神气的!
另一个在黄山种灵芝,效果十分好,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入,偷偷运到北方,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数万。
一个与另一个又遇见了,谁也绝口不谈自己现在在哪儿或干什么,让对方知道了简直得报答人家再生之恩!
客套寒暄,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甩钱,真潇洒真有男子汉的风度。
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给我信息。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
另一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不得在南方穷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两个人都恨相见太晚:所以家搬得不及时,终比不上对方富……
这是一篇阐发哲理的小说,通过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相遇来揭示人生道理:实践出真知。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却很少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头脑中的想法总是很美好的,有的甚至完美无缺,但是任凭想法再怎么完美,没有了行动的证明,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行动了,结果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但是不行动,结果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古代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他虽有一嘴用兵之道,临阵时却溃不成军;现代人大多知道一些灭火的基本常识,但临阵时又有几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呢?可见,要把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要掌握游泳的本领,就要敢于“中流击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须反复进行实践。认识是在变革的实践中产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都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有所追求,为生活,为理想。追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空谈,更多的是需要你敢于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永恒的真理。
ISBN | 9787507534368,750753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作者 | 陈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