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舞台美术》以秦腔艺术的发展沿革为脉络,以较翔实的资料为依据,以近代秦腔发展状况为重点,以传承、普及秦腔舞台芙术的传统美学特征、知识、技能、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编撰。
编辑推荐
《秦腔舞台美术》: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目录
一、秦腔舞台美术发展综述
二、秦腔人物造型
(一)概述
(二)秦腔化妆
(三)秦腔服装
三、秦腔景物造型
(一)概述
(二)秦腔砌末道具
(三)秦腔砌末的种类及应用
(四)秦腔布景装置
(五)舞台灯光
(六)舞台效果
四、舞台美术人物简介
附: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清王朝覆灭以后,1912年,以“移风易俗、改造戏曲”为宗旨的秦腔班社陕西“易俗社”成立。在“去粗俗、求精雅、净化舞台”的宗旨下,自己设计制作戏衣,使“社内行头极华丽”,对秦腔传统服饰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而且随着时装戏的兴起,同年易俗社演出孙仁玉创作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剧目《新女子顶嘴》,首创了戏曲现代戏服饰,当时称为“时装”。后来又演出了《侠凤奇缘》《金手表》,三意社演出的《大烟魔》等,促进了秦腔“时装”的发展。同时,秦腔的演出也出现了一批反映清末宫廷、民间故事的剧目,如易俗社演出的秦腔《颐和园》《鸦片战记》等,均穿清代的“真实”服装,称“清装”。这些服装多由当时的画家设计,可谓陕西秦腔“服装设计”之始。此时,秦腔舞台上开始出现了纸扎布景和大画幕,转台布景,如易俗社演出的《牛郎织女》,就用了纸扎布景道具。1917年10月,该社在“宜春园”剧场演出《复汉图》,装置了人力转台,配置了转台布景。1923年,易俗社排演的《巴里西烧瓷》,把瓷窑设在舞台后部,巴里西当场劈开衣柜、桌子等,开辟了秦腔写实布景的先河。1927年11月22日,西安秦腔舞台上开始使用电灯照明,相继出现用色纸遮罩撤换的灯光变化。上世纪30年代,易俗社到武汉、北京演出,将古装戏衣、化妆引进西安秦腔舞台,并改进了旦角化妆,使“改良戏装”逐步在陕甘秦腔班社中传播。易俗社不少新排演的剧目,都由专门人员精心设计、绘制图案花样,精心制作,从而带动了整个秦腔班社化妆和服饰的改革。抗日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以演秦腔为主的民众剧团和八一剧团,并吸收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秦腔剧团,使秦腔舞台美术有了新的发展。如八一剧团演出的秦腔新编历史剧《屈原》,不仅使用了侧幕条,而且设计制作了屈原所在时代的服饰、画幕与立体景相结合的灯光布景,出现了花园、月夜等。民众剧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中国魂》《一条路》和后来演出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穷人恨》等,发展了秦腔现代戏的服饰和借鉴话剧写实性的生活化化妆、服饰和布景的应用。
ISBN | 7806808736,978780680 |
---|---|
出版社 |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王治国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