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 [平装] 9787561537312,75615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跨越了20年的戏剧研究论文集既呈示了戏剧研究的可能性,也暗示了戏剧研究的不可能性。该文集本身就是一幅鲜活可感的知识地形图,它包括三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提供了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戏剧艺术中知识/权力的建构与解构机制,再次为戏剧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范例,大幅度地拓展并刷新了戏剧研究的“书写”语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本土与全球的复杂关系格局要求戏剧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与领域,寻求新的观念和方法,周宁先生对“世界华语戏剧”概念的论证、建构,对东南亚华语戏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西方戏剧理论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在前沿勘探与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
目录
总序 编者前言 上编 观众与读者 歌·话·诗·白 视界结构与中西戏剧 中西戏剧中的叙述与对话 中西戏剧的时空与剧场经验 迈向中西比较戏剧学的起点 中编 天地大舞台: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文化启示 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现代剧场政体的意识形态批判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下编 东南亚华语戏剧研究:问题与领域 话剧百年:从中国话剧到世界华语话剧 西方戏剧理论:古典、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西方戏剧理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西方戏剧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文摘
版权页: 在剧场中与一群人共同欣赏一出戏剧演出,在书斋中独自一人地阅读文学剧本,二者的接受经验是大不相同的。当我们运用“观众”与“读者”这两个术语时,实际上已指出了特定的内涵:观众是群体,读者是个体。群体接受与个体接受的差异构成了剧场艺术与剧本文学的另一主要区别。 剧场交流是多向构成的。马丁·艾思林提出剧场交流的三角反馈关系,除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相互的情感交流之外,观众成员之间也发生着情感上的沟通与相互感染。观众在同一性的情感反应中,他人的哭声、笑声,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来到剧场,最重要的是来参加一次集体经验。在剧场中,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冷漠与隔阂被共通的情感冲破,所有的观众都被集合到一个艺术世界中。一声叹息,屏却的呼吸,沉默,哄笑或啜泣,观众席上的任何动静都是具有情感共振效应的。在剧场中,人再也不是孤独的个体,他们回到了集体的怀抱。“集合在一个集体中的所有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思想都是一致的,并朝向同一个方面,而他们的个人意识消失了。”①暂时悬置起现实中个性的观众,真诚感动地投入一个共同的情感世界。群体精神占领了个体心灵,人们在剧场中过着一种共同的_生活。祖辈们的痛苦、希望、怨愤和梦想,父兄们的孤寂苦闷、哀怨与彷徨,悠古的往事,恢弘无情或泪水人生,都成为观众在剧场中同当共受的命运,剧场为观众提供了“同甘共苦”的社会生活的场合。观众的接受的群体性,就在于观众间相互感染,分担或分享情感,剧场艺术与宗教仪式或典礼的类似,也表现在这集体经验的一致性上。 观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剧场接受形式,是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的显著特征。人们往往认为,电影与戏剧都是剧场性的。
ISBN9787561537312,756153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