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 [平装] 978710911165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从2002年起每年公开出版一册,主要是将我所科技人员当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撰写的科技报告选编成册,以充分检阅和展示这些成绩,尊重和激励全所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更广泛地宣传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集中反映了2005年我所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分析等学科领域的科研进展;收集了科技人员在农业信息系统管理、农业多媒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技术、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农业信息化、食物与营养信息、农产品供求分析、期刊编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与探讨类文章。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共选编了我所研究人员本年度的论文与科技报告60篇,分有农业信息化战略、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农业科技期刊、农业信息分析与宏观农业5个部分。
编辑推荐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沿 农业信息化战略 构建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的研究与建设进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展望 论我国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试论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现状分析 科研经费管理中知识管理方法的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创新 农业信息技术农 基于XML的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 农业科技信息智能检索系统中的知识组织 二叉树型知识系统开发工具的研究 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与检索技术 利用硬盘序列号实现共享软件的注册 Web农业古汉语电子词典设计 研建《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实践与体会 文本挖掘技术在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库中应用的探讨 关于建立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模型的设想 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元的规范与字典格式 作物生产信息数字化研究 水稻适宜养分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 商品肉鸡数字养殖平台模型构建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 试论复合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例 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变 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数字图像馆藏建设的研究 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古籍数字化的探讨与实现 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意义和SWOT分析 农业古籍全文数字化加工技术 2004年国家农业图书馆读者调查报告 论外文期刊采集的质量控制 网络技术给图书馆编目工作带来的变化 提高实时咨询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数字时代定题服务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知识管理的农业科研机构知识分类和特征研究 农业科技期刊 农业技术类期刊的现状分析 浅谈农业“核心期刊”与农业“数字化期刊群"建设 加强审稿专家队伍的动态管理 23种国外科技期刊作者费用的调查报告 试论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的组织管理 如何写好科技文献英文文摘的开头句 农业信息分析与宏观业 中国食物消费与浪费分析 我国粮食区域供需平衡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 中国大豆生产发展变化及成因分析 中国花生生产与供求分析 2005年中国肉类生产与市场形势分析 我国奶业市场回顾与展望 五大牧区草业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研究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开发与利用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德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 浅谈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兰考经济的提升作用 附录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5年主要在研项目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2005年度出版的著作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2005年度翻译出版的译著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5年登记的软件著作权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5年大事记 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负责人名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二)农业科研合作与试验协同成为可能 到2005年为止,我国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科研机构共有1216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15万多人。其中,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59个,科研人员6293人;省(区)农业科研机构464个,科研人员27693人;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687个,科研人员24827万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机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学科专业过窄,缺乏计划和协作,地方科研机构普遍缺少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实现农业科研信息化,为农业科技协作与科研信息共享构建理想平台,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科研人员科研协作,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构建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传输,将声音、文字、图像同步传输的方式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换,可以方便地实现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的协同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研协作平台,可以改善大型科技攻关项目科研协同环境,发挥国家地方科研力量的各自优势,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排除时间障碍,使各地分散的农业科研部门、组织、个人有机地联合起来,使农业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并会使全球性的、跨学科的、大规模科研合作变为现实。 (三)引发农业科研方式上的一场革命 从科研活动的形式看,农业科研活动不外乎是理论、实验、计算3个方面。在未来,“计算”的研究方式越来越显得重要。传统的农业科研方式有两点主要缺陷:其一,科研活动基本上是封闭的,信息交流远远不够,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其二,科研活动的手段受到很多局限,特别是缺乏模拟、仿真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科研实验周期长、成本高,甚至许多实验限于条件不能开展。而科研信息化的发展,将改变我们从事农业科研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借助于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身处异地的农业科学家不仅可以跨时空地完成信息交流,还能遥控使用异地的仪器和设备。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必为寻找所需的研究设备而奔波于各地,可以在自己的研究室内通过互联网检索出所需的研究设备并远程遥控使用这些科研设备,提高农业科研开放性,提高科研信息共享的程度。
ISBN9787109111653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