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雅明文选》内容简介:在20世纪西方的思想家中,本雅明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深邃、复杂的特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侧面来认识他。他在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诸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他精心研究过康德的三大批判,写过讨论康德哲学的论文,他对语言提出过独特的见解,并以“语言哲学家”自许,他也曾经期望成为文学批评家,写过关于歌德、荷尔德林、布莱希特、卡夫卡、卡尔·克劳斯、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论文,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的概念和德国悲剧的起源,研究过超现实主义,他还钻研过犹太教及其神秘主义。
编辑推荐
《本雅明文选》:知识分子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编者:陈永国 马海良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犬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不是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目录
前言 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 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
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
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
——献给尤拉·科恩
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 诗歌/小说/新闻
超现实主义(1929)
——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
卡尔·克劳斯(1930-1931)
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 语言/翻译/叙事
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
翻译者的任务(1921)
讲故事的人(1936)
——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
什么是史诗剧?(1939)
四 律法/文化/历史
暴力批判(1921)
单向街(1928)
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施莱格尔把总体作品中艺术理念的展示变成了进步的、普遍的诗歌的任务;对诗歌进行的这种特性描写指的也不外乎这项任务。“浪漫主义诗歌是一种进步的普遍诗歌……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仍然在变化的过程中;事实上,这是它的自身本质——它处于永久的变化之中而不完结。”下面的说法证实了这一点:“一个理念不能包含在一个命题中。一个理念是无限的命题系列,一个不可能假定的、不可测量的、非理性的量……但仍可以确定它的进步法则。”进步的有普遍意义的诗的概念很容易受到现代人的误解,如果不考虑到它与内省媒介概念的联系的话。这种误解包括把无止境的进步一方面看作这项不确定的无限量任务的功能,另一方面看作空洞的时间的无限。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施莱格尔为理念的确定性和个性而付出的努力,而正是这种理念设定了进步的有普遍意义的诗的任务。因此,无止境的进步不应该转移人们对明确的任务的注意力,如果这种明确的任务尚未划定界限的话,那么,下列表述就是误导的:“关于这种刚刚出现的诗歌,进步和进一步发展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并未突出本质的东西。其本质在于,进步的有普遍意义的诗的任务交给了形式媒介,即以最明确的方式对那种媒介进行比以往更加确切更加彻底的调节和整理。“美……不仅仅是一个所要生产的空洞概念……但也是一个事实——即一个永久超验的事实。”作为形式的连续,作为媒介,其在混乱中显示的控制我们在诺瓦利斯的著作中已经遇到过了。而在施莱格尔的下句话中,混乱不过是绝对媒介的标志:“然而,最高的美,也即最高的秩序,仍然只是混乱的美和秩序——即是说,一种仍然等待的混乱,但爱的触摸却可以使其展开而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
ISBN | 9787500425618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