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内容简介:建筑是一门有思想内涵的技术,完美的建筑可以流传几个世纪,拙劣的建筑则一出生便会受到公众的指责。建筑既要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又要能留芳百世,这对建筑师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鉴于此,我们希望《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除了给人留下建筑的直观感觉以外,更能留下深层次的思考。《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提供的作品分析和计算机分析表现图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刻意进行的尝试。读者如阅读《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以后感到有所启发、有所收获的话,对我们是莫大的安慰。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鲜明的个性,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所分析的49个建筑作品绝大多数建于1990年以后,其规模并不太大,也较少被引用发表,但对阐述建筑材料、结构和构造的基本道理,了解和把握欧洲现代建筑最基本的设计观念却是非常适宜的,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现代技术特征,反映了建筑的现代品质。
编辑推荐
《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构建》是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冯金龙,1964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建筑系,1991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5年~1996年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urich)建筑系留学,其间完成两项实际工程和一项研究工程。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并多次在建筑设计竞赛与投标中获奖。曾参与《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近来已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张雷,1964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1993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urich)建筑系留学,其间完成研究生学业,并任职该系客座助理教授。1999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职建筑系副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98年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出版专著《A+c设计与表现》,主编及合作主编《青年建筑师作品选集》、《电脑建筑画》,在《建筑师》、《建筑学报》等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建成及在建项目有近10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设计与表现作品近30项(次),并多次在建筑设计竞赛与投标中获奖。
丁沃沃,1957年生于安徽,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4年干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1989年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urich)建筑系留学。1994年~1996年应邀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1H.Zurich)建筑系任客座助理教授,并获该校的Nachdiplom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任教期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改革二等奖,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建成作品有10多项,并多次在建筑设计竞赛与投标中获奖。获南京市优秀设计个人奖,其中南京市夫子庙东西市场设计获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出版专著《AMAL-Shelter for the poor in Kharaoum》,主编《青年建筑师作品选集》,参编《中外名建筑鉴赏》,并在《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等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从建筑的建造艺术看
欧洲现代建筑——形式的建构
木质的建筑
10圣本尼迪特小教堂
16古佳伦住宅
22赫思拉幼儿园
26斯维茨示范住宅
32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
建筑系学生工作室
38罗马遗址保护馆
44罗钦住宅
48巴塞尔木构公寓
52利斯林业学校
56奥斯罗货运车库
60法瑞久斯战争公墓冥想中心
64因斯霍根厂房
68苏黎世堡宾馆扩建工程
72拉芬堡商业学校
74因斯布鲁克住宅
78阿姆斯特丹老年住宅
82纽伦堡老人住宅
84纽治德斯住宅
金属与玻璃的建筑
90苏森玛特大街公寓
94巴塞尔铁路信号控制楼
98伯瑞根兹美术馆
104巴黎公交站
1 06巴黎国家图书馆旁新公寓
110班赫夫大街女装店
114苏黎世大学牙医研究所
120奥斯特里大街男装店
124布朗斯维克微电子应用研究所
128柯玛顿幼儿园
130克契勒美术馆
砖石砌体与混凝土的建筑
136卡巴尼住宅
138意拉格那村公所
142沃而斯温泉浴场
146若瑞尼住宅
148E塞罗那独户住宅
150奥罗特学校
152苏黎世护理病房大楼
154塞尔铁路编组站建筑
160桃麦特住宅
164吉奥尼克雕塑博物馆
168考默警察局办公楼
172]~马斯却赫特艺术学院扩建工程
多种材质的建筑
178乌柏陶学生公寓
180登历史博物馆
186德国体育联合会总部
190梅塞斯老人院
194斯卑特霍夫公寓
198柏林某公寓楼
200慕尼黑某公寓
202多米尼斯酿酒厂
208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千年前,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指出了建筑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及评价标准:实用、坚固和美观,即使现在,恐十白也很难找到更恰当的词汇来定义一幢好的建筑。
这里并不想讨论建筑的“实用性”,即建筑的功能问题,而是将重点集中在建筑形式产生的物质技术基础,探讨如何使用材料以不同的结构和构造方式来建造坚固的建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视觉上的形式感。
工业革命以后,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对建筑师而言,新的建筑功能要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和构造方法,都促使他们思考,去创造新的建筑形式。现代建筑将建造的目的限定在其基本点上,在于功能的需要,在于材料的逻辑性使用以及结构和构造的真实表现,并且成为建筑最重要的原则。如果把现代建筑的两位大师柯布西埃和密斯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建筑的表现形式背道而驰,相去甚远,但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其实均符合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即发挥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承认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的客观存在,不去掩盖它们,而是将它们作为艺术形式创造的依据和源泉。柯布西埃致力于探求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以及塑性造型方法,他设计的萨伏依别墅,其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带来了灵活自由的空间,而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未经粉饰的清水混凝土表面使建筑呈现一种粗犷的美感。密斯讲究技术精美,极力表现钢与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通透和端庄,以及与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相一致的、由此产生的建筑空间。
现代建筑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技术在建筑艺术中的觉醒,欧洲近代历史上手工业体系上升为现代工业体系并积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其文化思想以及科学技术成就为建筑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建筑思潮和流派,探索后工业社会建筑发展的道路。其中后现代派以所谓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来对抗现代建筑的简单化和唯美化;解构主义则以重视人的深层心理和行为模式,运用近于浑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修正建筑机械式的观念和手法;尽管材料、结构和构造技术对现代建筑而言是重要的物质手段,而晚期现代派却以极端的手法来强调结构与技术的表现力,夸大结构与构造技术的装饰作用,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ISBN | 9787534527340 |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张雷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