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译学论稿》是作者近来关于中国翻译学建设中一系列问题思考的结果,几乎涉及译学建设的方方面面,许多观点在学界是首次披露,一些材料和选题体现了个体研究的独特性,例如: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红楼梦》专题研究、诗歌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民族文学与典籍英译,以及穆旦(查良铮)研究、吴宓研究等。虽然内容复杂多变,但并非庞杂散乱,而是统归文学翻译和批评性研究,分属于不同栏目,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却始终不离开基本问。其讨沦本身又有相当的思考深度和学术前沿的性质。其中有一些是新近的思考,例如文笔与译笔问题、文史哲如何打通等问题。《新译学论稿》的写作和修改体现了一些复杂的加工程序。除了一些分开发表过的文字之外,若干现成的文字(例如专著和译著的序言和学术发言,一般皆在一两万字,杂志上无法单独发表),仍然需要仔细修改,纳入一定的系统。有些部分要重新写过,还有的原来只是个题目或提纲,需要抽出时间专门撰写,才能完成。全书分为十辑,包括作者研究的诸多方面和一定的理论体系建设,同时体现个人语言特色和学术批评话语。全书前有导论后有余论,辑前有导言,导言导论本身又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常常是相关论文的片段或节选,而不是一般的穿靴戴帽、落于俗套的文字。总之,作为文集荟萃,《新译学论稿》凝聚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和教学智慧,学界有称为“翻译学的中国化道路”的,但又有较强的个体化研究特色和个人写作风格,姑且名为“新译学论稿”,权作对中国翻译学建设的一份贡献吧。
编辑推荐
《新译学论稿》是“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丛书中的一本翻译理论教材。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在书中系统介绍了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却始终不离开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从传统译论研究谈至当今新译学的发展,框架清晰。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生动,是翻译专业本科生了解基础翻译理论以及研究生系统研究翻译学发展的绝佳学习教材。 作者简介
王宏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翻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天津)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中外文化典籍翻译与中西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诠释、文学翻译批评)。 目录
导论 自由出入于学科之间才能做大学问
第一辑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终结与更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理论的阐释
第二节 融合创新之途:新译学视野中的中国统译论
第三节 中西译论之间:昔日的文质与今日的直译意译辨析
第四节 中国翻译学建设十大问题与文化转向在译界的十大表现
第二辑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吸收与融合
第一节 借鉴西方传统:批评的概念与当下的趋势
第二节 翻译研究学派与中国当下的翻译学研究
第三节 传承与超越:关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翻译观
第四节 归化异化三论:从翻译策略到翻译过程的展开
第三辑 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翻译及批评
第一节 国学之维: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二节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英译略论
第三节 “合则流媚,乖则雕疏”:评孙大雨译唐人《书谱》
第四节 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及研究的三大任务——在第五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四辑 民族典籍翻译与评析
第一节 追寻远逝的草原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及传播研究
第二节 君王荣耀之镜,典籍外译的福音:《福乐智慧》英译本特点分析
第三节 作为领域和课题的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以维吾尔族宗教经典《福乐智慧》为例
第四节 远古英雄的传唱与回响:论藏蒙史诗《格萨尔》的域内翻译与世界传播
第五辑 西方经典的翻译与评析
第一节 世界文化典籍与西方文明视野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 世界文化典籍汉译的理论、体例与技巧
第三节 TOBeorNottoBe:《哈姆雷特》译者序言
第四节 作家手眼,译家风韵——写在《赫兹列散文精选》评点后
第六辑 《红楼梦》及其翻译研究
第一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实现“《红楼》译评”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第二节 《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前言)
第三节 论霍译《红楼梦》体制之更易与独创
第四节 吴宓《红楼梦》研究论纲
第七辑 汉诗英译、复杂汉译与杂台创作研究
第一节 如将不尽,以古为新:论《诗品》今译和英译中的人称变换
第二节 一语天然,常译常新:巴赫金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诗歌英译
第三节 《七湖诗章》与《刘彻》:杂合创作与复杂汉译
第四节 重铸雄奇瑰丽词,别求知音于异邦: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第八辑 西北民歌与民间文学翻译研究
第一节 西北回响:让激情在黄土高原上燃烧
第二节 努力探索中国民歌走向世界的歌唱语言
第三节 西北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一一高建群小说《舐犊之旅》英译论稿
第四节 诗意与写意——秦腔新编历史剧《西湖遗恨》唱词英译略论
第九辑 翻译批评的原理与理论建设
第一节 文化的分层概念与文学翻译批评基础
第二节 研究与批评: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考察
第三节 文学翻译批评的文本、文体变异与互文性
第四节 笔墨当随时代: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
第十辑 翻译批评评的个案分析与翻译家研究
第一节 译苑巨擘,艺坛慧眼:傅雷的文学语言观与译笔考辨
第二节 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译笔——纪念诗人翻译家查良铮逝世30周年
第三节 诗性智慧的探索——查良铮英诗汉译研究
第四节 译事三味,甘苦一心:读刘士聪教授《翻译与鉴赏》兼谈散文翻译
余论回顾与迈进,择其善而固执者也
附录王宏印主要论译著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按照这样的观点,翻译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有中介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可以是口头的,即口译,也可以是书面的,即笔译。然而,当我们把视线由主体移向客体,在翻译领域,即从译者移向文本的时候,目的论翻译观就要正式拉开序幕了。我们知道,在创作和翻译领域内,目的论涉及原作创作的目的和译作翻译的目的,这两者在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但也可以有联系,因此,翻译的目的论是建立在创作的目的论的基础上的。不过,一个根本的客观上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就是文本的类型,而文本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形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内容或交际功能进行分类,在形式符合交际目的和内容统一到交际目的的意义上,文本的类型就体现为人的交际目的的实现形式。不过,传统的翻译观比较重视或者更多地强调原文目的也即作者的创作目的的实现价值,这即是忠实论的翻译观,即便不算中国的不分文体和文类的翻译忠实论,起码在区分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中,例如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那里也是有所表现的。而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的翻译观则强调译者的目的性,即翻译过程和处理方式对于译文功能的实现作为翻译目的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于是,就有了德国目的论的翻译观。这样一个从原文目的(忠实)到译文目的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的转移。至于“忠实+功能”这样一种翻译观的形成和表述,正说明至少在逻辑上,尚未彻底完成这样一个转变,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论,由于翻译的中介性质,从根本上影响着这一转变的彻底性。因此,也可以说,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观,不能算作是彻底的翻译观。何以见得呢?
其一,如前所述,德国哲学的主流是形而上学倾向和唯心主义哲学,要求一种客观现实世界与主观观念世界的彻底决裂和对立,而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由于它的行为意志和实践指向,并不能彻底实现这一二元对立的概念分离,所以,它的理论注定是不彻底的。其二,行动操作与技术定向的中介性质,在前提和潜力上限制了这种彻底的实现,因为这种理论的要点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理论先行的理论形态,也不是自下而上的实践定向的即经验主义的理论形态,而是具有折中性质的理论定位。其三,教学定向的翻译理论,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性质,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翻译理论,而是培养翻译能力,这样,就和行动哲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了,也和翻译教学培养翻译能力的目的相符合了。而其中的理论,无非是两种情况,或者对翻译教学的理论总结,旨在说服或影响学生接受某种翻译培训方式,或者对翻译过程与性质进行理论探讨,旨在说明某一翻译理论原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ISBN | 9787300133904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宏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