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2版) [平装] 978730708402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2版)》力图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2版)》除导论外共分十四章,深入分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主题、理论性质和理论职能,全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从而说明唯物史观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理论宗旨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编辑推荐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2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何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杨耕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2部,先后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目录
序言 导论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 一、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四、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五、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逻辑 三、《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四、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道路的同与异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租现实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四、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六、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一、“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个人”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及其关系 五、“社会生产人”和“人生产社会”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三、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 四、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一、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和派生形态 六、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 一、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一、“世界历史”的界定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三、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四、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五、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和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一、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三、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二、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 三、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四、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一、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四、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附录 一、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 二、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访杨耕博士 三、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人只能通过实践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必须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物质实践又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制约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这就是说,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由此产生”的源泉,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三重意义上,实践具有历史本体论的意义。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理解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并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因此,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来考察历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思历史的进程及其规律,便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特征。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实践原则也就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始终是把实践和主体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人类历史的,并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具体地说,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实践是主体自身不断重建的活动,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相统一的活动。因此。出现在历史中的人不仅是一个被决定的存在,而且(甚至首先)是一个创造性的存在.。人的被决定性只是作为某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因素出现在人的创造活动之中。 唯物主义历史观确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认为历史规律构成了人们历史活动的可能性前提,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大概趋势,从而制约着人类历史的行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历史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然而,相似不等于相同。从本质上说,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它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独立的实体,也不是消融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盐酸池”。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本体。因此,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象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象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实践、主体性问题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然而,自从斯大林的唯物史观模式被定于一尊以来,实践原则、主体性原则都被忽视了,历史发展被看成是“内在结构”自律的变化,人仅仅被看作是社会关系、历史规律的体现者和传导者,一种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脱离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交互作用而自动、纯粹起作用的“经济必然性”成了历史的主宰。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
ISBN9787307084025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耕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