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 [平装] 9787308083737,7308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内容简介:关于文化、学术和翻译的阐述构成了这本《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的理论框架。以文化三元层级空间和学术三维为理论背景,以翻译概念为线索,《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的主体部分展示了五位重要学者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与科学观念和方法论相关的学术思想。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策划的《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与读者见面了,这实在是一件什得特别庆贺的事。 值此庆贺之机,不揣粗陋,说一点与当下人文工团学科的境遇与发展相关的感想,与《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文丛》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交流求教。
编辑推荐
《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青年学者文丛。
作者简介
彭发胜,安徽巢湖人,1972年生,北京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合肥工业大学讲师。主要致力于翻译学、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方面的研究,参与编著译多种书籍,出版过《美国散文经典》、《诺贝尔获奖演说》、《英汉对照三字经·千字文》等译著,在《中国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总序 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化的欧化趋向略论(辜正坤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空间和学术维度 第一节 传播与文化空间 第二节 学术维度 第三节 人物谱系 第二章 严复的三重使命 第一节 也说严复的用心 第二节 《天演论》的厚文本 第三节 译名之难 第四节 严复译名的分类与辨析 第五节 传播科学观念与科学方法 第三章 王国维的学术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与科学 第二节 在翻译与著述之间 第三节 二重证据法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 梁启超的译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 康梁之间:仁爱与尚通 第二节 译论和新语 第三节 进化与分析 第五章 胡适的平等主义和方法论 第一节 普遍平等主义 第二节 译论与翻译 第三节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第六章 金岳霖的哲学观和语言观 第一节 面对休谟问题 第二节 几对重要概念 第三节 “永真”的归纳原则 第四节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第五节 语言观和翻译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被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惨败击碎了。《年谱》记载,严复“大受刺激。自是专致力于翻译著述”。同一时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等,无法完全体会甲午海战失利给严复的极大震动。从时间上来讲,作为北洋水师预备队伍的一员,严复所感受到的打击,应该发生在战败的当时。前方是浴血杀敌、葬身海疆的将士;而他报国无门,只能纸上谈兵,以水师学堂总办的闲职潦倒度日。也许这时候他已经改变了先前军功报国的取向。 康梁等志在科举进仕的传统知识分子,直到第二年四月听到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才群情激奋,垂涕请命,康有为等拟就“万言书”,呈送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梁启超事后评述道:“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年方十八的王国维写道:“七尺微躯百年里,那能消古今间哀乐?与蝴蝶,蘧然觉。”至于章太炎,受其师俞樾的影响,原先不准备从政,激愤郁闷之情似乎少一些,到底也给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寄会银十六元入会”。在此之前,严复更早感受到海战失败的切身之痛,并且已经在《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三篇文章,由此奠定了他今后治学用功的路向。从严复此后的学术活动看,他找到了更好的传播西学的方式,不再依靠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的权威,而是凭借现代科技造就的书刊报纸,他自己就创办了《国闻报》,而且多数文章和译著都尽快在此刊发。严复思想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确实有赖于现代报刊媒体的传播之功。
ISBN9787308083737,73080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发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