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基础分析展望》详尽分析了此类问题,并力图根据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对此问题作出一个根本的回答,同时也探讨了其他模式和有关公共广播电视的未来的相关问题。
编辑推荐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基础分析展望》: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施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严斯·路赫特(Jens Lucht) 译者:修春民 等 丛书主编:胡正荣 李继东
【德】严斯·路赫特(Jens Lucht)博士,1967年出生,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学习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2000年~2003年任弗莱堡大学媒介分析中心负责人及该校政治学高级研讨课教师。2004年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为“公法广播电视——一个过时模式?”(本书)。自2005年以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公共领域和社会研究部做研究工作,担任“欧洲公共领域和一体化”和“NCCR——媒介社会中的民主”两个国际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公共领域和政治进程、欧洲公共领域、政治传播的国际比较。
修春民,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欧洲语教研室主任,曾就读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欧洲文化与经济专业,获硕士学位,自2009年8月起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翻译德语电影剧本20余部,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爸爸的承诺》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发表论文及撰写德国教育研究报告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提出问题
2 政治学关联
3 研究的现状
4 研究方法
5 结构和步骤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原则
1 导论
2 公共领域作为启蒙的原则
3 现代的公共领域观念
3.1 现代社会细分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理论
3.2 公共领域的(第一次)结构转变
3.2.1 引言:批判理论
3.2.2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变
3.2.2.1 理论基础
3.2.2.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修订版
3.2.2.3 结论
3.3 卢曼:对公共领域的系统理论的理解
3.3.1 自我组织的理念
3.3.2 自生系统理论
3.3.3 社会学对卢曼自生系统理论的接受
3.3.4 系统理论角度的“公共领域部分体系”
3.4 诺尔勒一诺依曼:公共领域的社会心理意义
——公共领域作为评判机构
3.4.1 导论
3.4.2 公共领域和公共言论作为社会监督
3.4.3 公共领域对于公共意见作为社会监督概念的理解
3.4.4 对诺尔勒一诺依曼的社会心理公共领域概念的批判
3.5 公共领域的第二次结构转变
3.5.1 媒体的经济化和自主化
3.5.2 公共领域结构转变的结果
3.5.3 公共领域概念的转变
4 公共领域在现代宪法国家作为标准规定
4.1 对公共领域的宪法层面的理解
4.2 公共领域作为政治意志形成和参与民主的前提条件
5 总结:公共领域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电子)大众媒体在建立公众社会和政治传播方面扮演的角色
1 引言
2宪法法律的标准基础
2.1 1945年之后德国电视广播系统的历史/目标
2.2 德国广播电视的宪法法律框架
2.2.1 国家确保广播电视自由和发展
2.2.2 基本供应
2.2.3 国家自由
2.2.4 节目自由、多元化和均衡
2.2.5 资金保障
2.2.6 调整、限制、组织
2.2.7 当前的节目供应/未来的节目/数字化
……
第四章 广播体系的双元化
第五章 双元化导致的结果——讨论中的公共广播电视
第六章 公共广电的未来:生存保护还是私有化?
第七章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宪法判决说私有广播和电视提供商的存在依赖于公共广播电视的繁荣,而在一个稳定和竞争激烈的私有广电市场的背景下是不合适的。判决构成了给予公共台过度特权的法律基础。结果是形成了公共台成本在国际比较中最高的一种二元体制。”
另外,他还提到,收费供养在形式上是一种公共补贴,它妨碍了竞争,这样既减少了私营台的机会,也是对私营台的基本权利的一种粗暴干涉(基本法第12和14款,职业和财产自由)。此外还扭曲了竞争,因为公共台通过他们的竞标明显抬高了体育和故事片转播权的成本。
要列举的批判观点还有很多。单是从内容角度看,公共电视和广播台就被不同的团体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所批判。本文的目的是依据对这些和那些批判意见和假设方案的讨论以及依据政治学角度的理论,总结出公共广播电视对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价值。由于受电子可视媒介的突出影响(详见第三章 1和3.2),公共电视处于本次研究的中心。
ISBN | 9787504363451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作者 | 严斯·路赫特(Jens Lucht)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