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内容简介: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所有经济规律的后面都有价格规律在发挥作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规律和法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价格变化上。《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从图书价格这一最显性的现象入手,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商品的内在属性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其。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描述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价格水平演化的历史进枉,对当前中国图书价格是否偏高这一问题给予全面而系统的回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编辑推荐
《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作者简介
陈昕,1952年6月生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三十年,主持、策划、编辑丛书三十多套,计千余种。著有《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WTO与中国出版》等八部著作,并在《经济研究》、《读书》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百余篇,其编辑和著述多次获国家级奖励。2007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人物。现任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目录
引言
上篇 图书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一、图书商品的经济属性分析
1.性质1:图书是低价格弹性商品
2.性质2:图书是高收入弹性商品
3.性质3:图书有较强的垄断性
4.性质4:图书是一种信息产品
5.性质5:图书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二、对图书垄断性的再考察
1.电子图书
2.公共图书馆
3.复印类图书
三、图书定价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图书出版业的市场特征分析
2.图书垄断企业对不同市场的定价行为分析:三级价格歧视策略
3.图书耐用品垄断企业的跨期动态定价:递减价格序列
4.图书产品市场过剩分析——生产技术视角
四、图书定价的不同模式:欧美国家的经验
下篇 如何看待中国图书价格不断走高的事实
一、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价格水平演化的历史进程——实证分析
1.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的历史回顾:市场化改革的取向
2.中国图书价格的攀升:宏观分析
3,中国图书价格的结构:微观分析
二、如何看待图书价格不断走高的事实——产业外视角
1.商品价格体系调整与图书价格上涨
2.收入差距的影响
3.人口发展因素的影响
4.小结
三、如何看待中国图书价格走高的事实——产业内视角
1.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不成熟是图书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
2.中国图书价格“虚高”的体制因素分析
3.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图书价格管制:从严紧趋向宽松
一、成本与定价方式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
二、图书价格管制:从分类管制转向最高限价管制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陈昕对中国图书价格虚高的生存环境、内在原因特别是制度因素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他从竞争策略、竞争模式、竞争结果三个方面,对各种虚高状态所做的分析表明:如果图书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内容低俗、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甚至无病呻吟之作,打价格战就会成为占领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而热衷于做“大书”、“伪书”、“跟风书”、“特价书”、“项目书”、“一号多书”,必将带来无序和过度竞争,久治不愈,愈演愈烈,还会成为书业常态和顽疾,造成生产过剩,库存急剧大量增加。2007年全国图书库存金额达到565亿元,是1988年的26倍,超出了一般公认的警戒水平。这使我想起深得陈昕敬重、被陈昕称为出版界前辈的巢峰兄,曾对“出版滞胀现象”所提出的警示。
陈昕认为,像中国这样超规模的生产过剩必然反映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存在一些根本性的体制问题。改革出版的行政性壁垒的建议
陈昕认为,中国对出版社一直实行生死两难的行政性准入与退出壁垒,扰乱了产业内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多年来,又实行书号由国家最高出版行政当局统一配发,书号代表国家赋予的出版权利,是图书实现利润的前提。出版社就尽一切可能用足书号,运营效率低的出版社通过“寻租”、凭借倒卖书号而获得“生存”能力,从而不必退出市场。这是造成图书品种猛增、低质书泛滥,乃至生产过剩的制度性原因。我记得,30年前,因印刷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曾出现出书“一版定终身”的情况,使读者买不到所需要的图书,想不到今天又出现陈昕所指的长版书越来越少的新的“一版定终身”。陈昕认为,有了这种短期行为,不顾品牌和长远发展的“竭泽而渔”,出版社产品质量下降就自然不可避免。陈听说得好,这种低质图书唯一的竞争手段是价格战,其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对图书出版产业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前不久我看到《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3日)发表长篇的记者观察(《书价竞折腰,馅饼还是陷阱》,讲价格战又在升级,呼吁“出版秩序需要构建”。
ISBN | 9787108036872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陈昕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