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评论》作者马少华,同时具备了写作新闻评论教材的两方面的素质。他本人就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闻评论的写作高手,而翻看他这本新闻评论教材,古今中外,纵横捭阖,思想与典范实例信手拈来,给人一种一下子把握住了评论本质特征的感觉。
编辑推荐
《新闻评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马少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中国新闻名专栏“冰点时评”编辑;并与同伴一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办了当时在中国较早出现的具有公众论坛性质的言论版“青年话题”。近年来,先后在《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日报》、搜狐网撰写时评专栏;兼做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今日话题”栏目主笔。近年来从事新闻教学,对于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和当代国内外言论版有一定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新闻评论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文体特征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第一节 论点
第二节 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
第三节 论点的分类
第三章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第一节 评论中新闻事实的不同作用
第二节 论据的要求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中知识的运用
第四节 新闻评论中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第一节 论证的性质与方法
第二节 逻辑方法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第三节 新闻评论中的反驳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性质
第二节 选题的情境与类型
第三节 选题的标准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
第一节 结构是传播效率的要求
第二节 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第一节 新闻评论标题与信息传播效率
第二节 新闻评论标题的售息评价
第八章 新闻评论的文风与语言
第一节 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宫话与民话
第二节 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直笔与曲笔
第三节 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情感与理智
第九章 新闻评论的伦理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第十章 社论制度及其文体
第一节 社论的制度性
第二节 社论文体演化的源流:社论时评化
第三节 中西社论的对比
第十一章 言论版制度
第一节 言论版概述
第二节 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与特征 文摘
版权页:
这篇文章,就是被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所支配的。从文体上说,应属杂文。因为全文的整体结构是一个通过联想产生的形象系统——“高压线”,并且始终以“高压线”的一些特征来说明法官惩戒制度——这贯穿始终的。这里始终在比喻,而不是在论证,因为真正的高压线与法官惩戒制度并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和同样的规律。
应该说明的是,说新闻评论的思维规律是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的思维从一开始——或者说在“腹稿”阶段——就一定有着清晰严密的逻辑特征。其实,人们对特定对象集中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的,写作往往与认识同步。因此,写作活动事实上存在着“非稳态”,存在着不断深化、不断调整、逐渐清晰化的过程。这个深化、调整、逐渐清晰化的过程是逻辑的。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是与它的写作特点联结在一起的。概念、判断、推理对于认识而言,是有效率的思维形式;对于写作来说,是有效率的表达形式。写作比思维要求更高的效率性,因为它的结果——评论文本是最终接触受众的。人在认识过程中的真实思考,可能是旁枝逸出的,写作就要依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要求,去除掉那些旁枝逸出的思考内容。
第二节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比较清晰地显现出其表达的效率性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轨迹比较清晰地表现为从“论说”到“时评”的文体变革。这样一个变革完成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而我们当今蓬勃发展的“时评”正是新闻评论历史发展过程的重演。
ISBN | 9787811050646 |
---|---|
出版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少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