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6 [平装] 97871091227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6》内容简介:2006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进入“十一五”全面发展的第一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科技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所继续以全面提高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为中心,以增强所整体实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分析等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进展,并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公益服务、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质量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科研及其他工作计划,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水平。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从2002年起每年公开出版一册。主要是将我所科研人员当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撰写的科技报告选编成册,以充分检阅和展示这些成绩,尊重和激励全所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更广泛地宣传和应用好这些研究成果。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6年)》集中反映了2006年我所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分析等学科领域的科研进展,收集了科研人员在农业信息系统管理、农业多媒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技术、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农业信息化、食物与营养信息、食物安全预警、农产品供求分析、期刊编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与探讨类文章。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6年)》共选编了我所研究人员本年度的论文与科技报告55篇,分农业信息化战略、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农业科技期刊、农业信息分析。
编辑推荐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6》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农业信息化战略 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战略构想 我国畜牧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发挥国家级农业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农业信息学的发展与前景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文献信息服务——实践与思考 中国农村信息化组织管理模式特征与选择应用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特点与模式选择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网格建设势在必行 智能体技术在农林经济辅助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SDD算法的特定网页采集技术 基于B/S模式的文献采选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基于Multi-Agent跨库检索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SDD改进算法的中文农业搜索引擎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引文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 数据库技术在作物模型中的应用 数字化玉米种植系统的适用性验证 中国县域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农业专家系统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践 果树生产信息人户技术的研究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 国家农业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及其选择 NSTL数据加工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国家农业图书馆文献利用率现状分析 国家农业图书馆西文图书藏书结构及读者利用分析 数字图书馆相近概念分析 电子资源在馆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中国农业影视资料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人才是研究所跨越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业科研公益服务机构管理的动力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 如何提高农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期刊现状与应对策略 农业技术类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再谈“农业数字化期刊群”建设 农业学术期刊退稿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科技论文中文文摘制作的常见问题 农业信息分析与宠观农业 中国科技扶贫模式:一个分析框架 当前我国主要食物消费与有效需求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结构变化及思考 我国居民主要食物的食用消费研究 2006年奶业形势分析及2007年展望 “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 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挥信息导向作用促进种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柑橘的供求现状及展望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制度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荷兰、德国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财务管理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中菲农业合作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印度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印度农业科研体系及其组织管理 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研究 附录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主要在研项目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2006年度出版的著作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2006年度翻译出版的译著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年度获奖的科研成果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年度鉴定的科研成果 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登记的软件著作权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6年大事记 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负责人名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农业信息学的应用系统以农业信息学的关键技术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的应用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农业信息流为主线,定量描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决策调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广泛应用于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监测农情、预测作物产量、设计生产方案、实施精确管理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农业信息学正是在信息学和农业科学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逐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而形成的,大致经历了起步、发育、发展3个阶段: 1.农业信息学的起步阶段 计算机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一些农业经济学家利用计算机处理线性规划等问题。60年代,计算机已普遍进入美国的农业科研与决策部门。60年代中期,荷兰C.T.de Wit和美国W.G.Duncan开创了作物生长动力学模拟的研究。70年代,信息技术在美国兴起,开始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7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我国农业领域,主要用于农业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分析等。70年代末,世界上早期研发成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系统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和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CABI)等4大农业数据库。 2.农业信息学的发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模拟模型技术发展迅速。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rowth Simulation。Model)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为突出代表。国际上公认较为优秀且应用广泛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有美国的CERES系列模型和荷兰的通用作物生长模型SUCROS等。80年代中期美国Lemmon推出的CoMAX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于196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20世纪80年代GIS技术趋于成熟,出现了ARC/INFO、FIGRIS等具有代表性的软件。80年代后期的遥感资料商业化,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ISBN9787109122772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许世卫主编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