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销员之死》首演于一九四九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阿瑟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剧本讲述一名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六十多岁的威利年老体衰,时常自言自语,陷入与现实交错的梦幻和回忆中去。他懊悔年轻时没有像哥哥本那样出去闯荡,发财致富,又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威利的长子比夫已经三十五岁,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却没有一件事情成功。在比夫的少年时代,威利就对他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今依然盼望他出人头地。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上,父子俩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比夫迫不得已向从前的上司借钱做生意,却碰了一鼻子灰。威利也鼓足勇气向老板要求留在纽约工作,不再跑码头,却被老板辞退。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最后他为了使儿子获得一笔人寿保睑费,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临死前,他依然幻想着儿子有了这笔本钱就能出人头地。
编辑推荐
《推销员之死》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译者:英若诚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成名作《都是我的儿子》一九四七年上演,两年后《推销员之死》为其赢得国际声誉。一生获奖无数,包括两次获纽约剧评界奖,一九四九年获普利策奖。 文摘
版权页:
在厨房后墙上是一个挂着帘子的门,通向起居室。在厨房右边,比厨房的地面高出二尺,是一间卧室,其中只有一张铜架床和一把直背椅子。在床上方的格架上放着一个银制的体育竞赛奖品。卧室有窗,窗外就是旁边的公寓大楼。
在厨房后面,地面比厨房高出六英尺半,是两个儿子的卧室。现在这里几乎全在暗中,只能模糊看到两张床和后墙上的一扇小顶窗。(这间卧室处于那间看不见的起居室的上层)左边有一道弯曲的楼梯,从厨房通上来。
整个布景全部或者某些地方部分是透明的。这座房子的屋顶轮廓线是单线画出的,在轮廓线下面和上面都可以看到那些公寓大楼。在房子前面是一片台口表演区,越过舞台前部,伸展到乐池上方,呈半圆形。这个表演区代表这家的后院,同时威利的幻想场景以及他在城里活动的场面也都发生在这里。每当戏发生在现在时,演员都严格地按照想象中的墙线行动,只能通过左边的门进入这所房子。但是当戏发生在过去时,这些局限就都打破了,剧中人物就从屋中“透”过墙直接出入于台口表演区。[威利·洛曼,推销员,手里拎着两个装样品的大箱子,从右方上。笛声在继续。他听得见笛声,但并没有注意。他六十多岁了,穿着朴素。仅仅从他横穿舞台走到房子大门的几步路也看得出来他累极了。他打开门锁,进入厨房,深呼了一口气,放下手里的负担,抚摸着累疼了的手掌。他情不自禁地长吁一口气,感叹地说了句话——可能是“够呛,真够呛”。他关上了门,然后通过挂帘子的门,把手提箱拿到起居室去。在右边的屋里,他的妻子林达在床上翻动了一下。她起床,披上一件睡袍,倾耳听着。
ISBN | 7532753042,978753275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
尺寸 | 32 |